事关财政货币政策、民间投资、新兴产业…… 这场发布会释放这些信号
9月20日,国新办举行经济形势和政策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集中发声,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围绕民营经济、工业经济、财政货币运行等介绍下一步政策思路。
发展改革委:
尽快形成促民营经济可落地、能见效政策举措
近期,一系列政策举措着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在《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之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又新设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表示,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新成立的司局,将在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加强服务等方面重点发力,推动各项举措早落地、早见效。重点有三个方面工作,包括实化细化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强化民营经济发展形势监测分析、持续畅通民营企业诉求反映和问题解决通道。
“针对近期民营企业提出的建议诉求,统筹各部门合力,尽快形成可落地、能见效的政策举措,督促重点任务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丛亮说。
此外,在民间投资方面,丛亮表示,促进民间投资17条政策措施出台以来,政策落实落细,取得阶段性进展。比如,加紧加快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建立并正式上线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组织各地梳理重大项目、产业项目、特许经营项目等3张项目清单,已向民间资本推介4800余个项目、总投资约5.27万亿元,相关项目重点分布在城建、农业、旅游、公路、水路港口等领域。再如,切实畅通民间投资问题反映渠道。
丛亮指出,针对民营企业在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项目实施等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上线了“民间投资问题反映专栏”,近日已收到一些民营企业反馈的问题线索。将建立健全问题“收集—办理—反馈”闭环机制,对于企业反映集中的项目前期手续等共性问题,推动有关方面抓紧做好制度政策“立改废释”工作。
人民银行:
货币政策应对超预期挑战变化仍有充足政策空间
“货币政策应对超预期挑战和变化仍然有充足的政策空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人民银行将继续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高质量发展。
邹澜表示,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国有大行的支柱作用,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抓好“金融16条”落实,加大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金融支持。继续实施好存续的结构性工具,进一步落实好到期工具的延续和展期。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推动银行积极调整存量房贷利率。用好各项调控储备工具调节外汇市场供求,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指导金融机构积极稳妥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建立常态化的融资平台金融债务监测机制。
针对备受市场关注的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工作,邹澜表示,已在积极有效推进。他说,9月7日,四家国有大行发布公告,对于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的存量浮动利率首套房贷,明确将于9月25日,也就是政策实施首日,主动批量调整利率,整个过程不需要借款人操作。对于“二套转首套”等其他情况,借款人可以从9月25日起向银行提出申请并提供证明材料,银行将对审核通过的业务进行批量调整。大部分符合要求的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将降至报价利率,2022年5月以后的将降至报价利率减20个基点,直接下调至政策下限。中小银行也在陆续参照国有银行制定并发布实施细则。预计超过九成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可在第一时间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其他借款人的存量房贷利率也将在10月底前完成调整。
财政部:
加大财力下沉力度 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从过去几年疫情影响中逐步恢复,总体上呈回升向好态势。但是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财政运行呈现紧平衡状态。对此,财政部国库司司长李先忠表示,中央财政将继续指导地方统筹中央转移支付和地方自有财力,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切实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10.06万亿元,剔除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专项转移支付后增长7.9%。全国人大批准预算后,我们即抓紧下达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截至8月底,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已下达9.55万亿元,具备条件的都已经下达完毕,为保障地方财政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财力保障。
李先忠介绍,财政部门充分用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今年中央财政将约4万亿元转移支付资金纳入直达机制管理。1-8月,已经下达直达资金3.83万亿元,除部分据实结算项目外已经全部下达,占2023年年直达资金总规模的95.1%。在资金使用方面,除由地方统筹用于支持清算上年退税减税降费外,各地已形成支出2.37万亿元,占中央财政已下达资金的69.2%,快于序时进度2.5个百分点。
“应当说,今年财政直达资金下达速度更快、资金投向更准、资金保障更足、使用监管更严,有力保障了各项惠企利民政策的落实。”他说。
同时,加强全国财政运行监测。依托运行管理一体化系统,我们建立了全国财政运行监测中心,对各地区财政运行状况实行“T+1”穿透式监测,涵盖预算调整、财政收支、转移支付、库款余额等40余项监测指标,实现财政资金从预算安排的源头到使用末端全流程动态监测,对苗头性问题和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工信部:
系统推进新兴产业发展 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今年以来,工业生产稳步回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平稳增长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将会同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促进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具体而言,一是加强政策协同落实。加紧实施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稳增长政策落地见效。
二是加快促进需求恢复扩大。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进供给端创新,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需求。引导企业因地制宜拓展国际市场,进一步挖掘出口潜力。
三是加紧增强发展动能。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系统推进5G、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一批增长新引擎,打造竞争新优势。
值一提的是,今年以来,装备制造业是推动工业增长的主力,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向好。8月份,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6.2%,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分别增长15.7%和13%。新能源汽车保持产销双增;一批标志性装备取得突破。
陶青表示,下一步将扎实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着力推进工业母机高质量发展,巩固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培育工业机器人产业生态,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