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逐步放宽,从“双独二孩”到“全面三孩”,政府提高人口生育水平的决心显而易见。然而,生育决策背后的社会因素复杂交织,使得“想不想生”“能不能生”和“生了怎么养”成为新时代家庭面临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高学历女性的婚育转变尤为引人注目。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卿石松基于大量数据的研究发现,中国夫妻教育匹配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梯度婚”(妻子学历低于丈夫)逐渐减少,高学历“同质婚”(夫妻双方学历一致)和女性“向下婚”(丈夫学历低于妻子)日益增多。这一变化不仅重塑了婚姻市场,更对生育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 教育匹配模式的新格局研究指出,从“85后”夫妻开始,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超过配偶,这一趋势在年轻队列中尤为明显。随着教育扩张,高学历女性数量激增,她们在婚姻市场中的选择也更为多元。数据表明,在最年轻的出生队列(妻子出生于1990-1994年)中,“梯度婚”比例降至21.7%,而女性“向下婚”比例则上升至25.8%,这一现象与全球多个国家的趋势相吻合。 生育行为的教育差异不同教育匹配模式的夫妻间生育差异显著。研究揭示,在高学历同质婚中,教育与生育呈负相关,即学历越高的夫妇生育子女数量越少,二孩生育概率也最低。同时,妻子受教育程度高出丈夫越多,二孩生育概率越小。这一发现反映了高学历女性面临的生育决策困境,她们在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平衡更加微妙。 性别角色与生育支持研究还指出,随着性别角色和家庭分工观念的演变,年轻队列中女性向下婚的生育劣势逐渐减弱。这表明,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促进了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女性在家庭决策中的议价能力提高。然而,传统性别角色规范仍然存在,女性在育儿方面的负担依然较重。 为应对这一挑战,作者呼吁制定更有效的生育支持措施,鼓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育儿责任。这包括推广新型婚育文化、制定灵活的工作与家庭平衡政策、以及增加对家庭育儿服务的支持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轻夫妻的育儿负担,促进家庭发展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理想的生育水平。 高学历女性的婚育转变是时代进步的缩影,也是社会变迁的反映。要构建积极的生育环境,必须关注教育提升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动性别角色和家庭分工的进一步平等化。同时,政策制定者应充分考虑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实际需求,将性别和家庭视角纳入政策制定过程中,为新时代家庭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