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常德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的上空,一架飞行汽车正进行着一场精彩的飞行演示,这一幕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也预示着低空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我们的城市与民生场景。近期,随着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的颁发、首款新能源轻型运动类飞机的批量交付,以及城市空中交通试点的启动,低空经济领域不断传来振奋人心的新动向。 市场驱动,低空经济“高飞”正当时 中国民航局向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广东亿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颁发的首批OC证书,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迈入了商业化运营的新阶段。持有OC的企业可以在获批区域内提供付费载人运营服务,这不仅为低空经济的商业化运营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我国首款新能源轻型运动类飞机——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的锐翔RX1E-A电动固定翼飞机也正式批量交付,这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将广泛应用于初级飞行培训、娱乐飞行、体验带飞等场景,进一步丰富了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 国空科技(中国)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表示,近期低空经济的突破性进展释放了多重信号,包括监管框架的成型、技术创新的突破、应用场景的扩展以及产业链协同效应的显现。这些动向表明,低空经济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技术的标准化、场景的多元化和产业链的整合,为后续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造“低空消费”新增长极,激发市场潜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首次将“低空消费”纳入国家顶层设计,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在政策引导下,多家企业正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积极开拓低空消费场景,构建起覆盖多场景的低空飞行器产品矩阵。 合翼航空运营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已开始面向C端用户提供低空观光旅游、城市空中通勤等服务;浙江绍兴黄酒小镇结合“飞行营地+文旅”打造沉浸式旅游,通过差异化体验激活了文旅消费潜力;顺丰ES1000无人机将云南松茸运输时效从48小时缩短至8小时,间接刺激了高频消费需求。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也激发了市场的消费潜力。 规模化商用仍需突破瓶颈,多方协同助力发展 尽管低空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其在规模化商用的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成熟度、基础设施配套、商业模式可持续等方面的瓶颈需要突破。当前,eVTOL虽已实现载人运营,但技术壁垒仍需攻克;低空基建仍显滞后,难以满足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市场化程度不足,多数企业尚未形成可持续盈利模式。 为了突破这些瓶颈,朱克力建议加强国产动力系统研发,加快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扩围,探索“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的混合投资模式。胡麒牧则强调,低空经济大规模商业化还需进一步完善适航审定与标准、通航机场、低空物联网络等基础设施体系,强化安全与隐私保护,并加强跨区域产业链协同。 面对场景多元化趋势和市场需求,合翼航空总经理李晓娜建议通过推动政策创新和加强基建投入、技术赋能、安全保障、产业协同等多个方面,为低空经济的商业化场景落地提供系统性支撑。 低空经济有望成为拉动投资、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的重要引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低空经济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