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貉口普查”项目正紧锣密鼓地筹备2025年的志愿者领队招募与培训工作,这一以“公民科学”为组织形式的公众参与科学项目,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持续开展了三年,对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貉的同步调查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该项目荣获生态环境部十佳公民参与案例殊荣;2025年,更是成功获得科普专项资助,标志着其在公众参与科学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得到了高度认可。 “貉口普查”项目作为公众参与科学的典型案例,生动展现了科技界与公众互动交流的新形态。在这一模式下,多元主体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共同推动科学研究的高效进行。跨行业志愿者在科研团队的专业指导下,迅速融入调查工作,仅用两个夜晚便完成了传统科研团队需两个半月才能完成的数据采集任务,极大地提高了科研效率,同时有效避免了因调查周期长而导致的生物群体动态变化带来的时空误差。 公众参与科学不仅促进了科研效率的提升,更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显著特征。它搭建了多方平等对话的平台,形成了多元协商共治的良好局面,增强了公众在科学决策中的话语权。同时,通过“政策优化—公众教育—行为改变”的良性循环,志愿者在参与科学实践的过程中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与传播,实现了科普与科研的双赢。 对于公众而言,沉浸式参与科研打破了他们对科学的认知壁垒,使科学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有趣味性。而对于科研端来说,公众参与科学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还形成了需求响应机制,能够更精准地捕捉公众的认知盲点与兴趣点,为构建需求导向的科普供给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回顾21世纪以来的科普发展历程,公众参与科学作为一种新形态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并在欧美科学界发展得较为成熟。相比之下,我国在这一领域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其应用已初显成效,主要集中在生态学领域。然而,在天文学、心理认知等其他领域,公众参与科学仍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为了推动公众参与科学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抓住新修订科普法实施的契机,围绕“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目标,积极探索创新路径。一方面,可以开发科研众包数字平台,由科研团队引导公众参与或根据公众需求策划科研选题,降低科研参与门槛,提升公众的科研参与度。另一方面,应倡导建立政府支持、基金会或企业赞助等多方投入的保障体系,为公众参与科学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有望最终形成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科学价值多向转化的开放式科研科普生态。在这一生态中,公众与科研团队将携手共进,共同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与科研创新的发展,彰显科普工作的时代价值,为构建创新型国家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贡献力量。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