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确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等手段为六大银行注入核心一级资本的同时,如何为其他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有效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已成为金融管理部门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知,金融管理部门正初步酝酿针对其他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补充策略,其核心在于坚守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并致力于构建长效的市场化资本补充机制。 截至目前,央行与金融监管总局尚未公布2024年度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自2020年12月《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出台以来,央行与金融监管总局已连续三年发布名单,时间节点分别落在2021年10月15日、2022年9月9日及2023年9月22日。2024年度名单的延迟发布,或与评估办法的潜在修订息息相关。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曾提及,将持续优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并探索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方法的修订。 金融管理部门推动系统重要性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举措,是在商业银行利润增长放缓、净息差收窄,而分红水平相对稳定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一变化导致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有所下滑,亟需通过多元化渠道筹集资金以充实核心一级资本。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46%和1.63%,净利润增速则分别为-2.87%和1.41%。尽管股份制银行在净息差和净利润增速上表现较好,但个别银行仍面临较大压力。 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由金融管理部门依据《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及相应程序确定。入选银行因其在银行业中的显著影响力和规模,以及业务复杂性带来的潜在外溢性风险,需接受更为严格的监管,以确保其稳健运营,进而提升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2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均已实现上市,主要通过定增、可转债、配股等方式补充核心一级资本。除六大行外,还包括9家股份制银行和5家城商行。 截至今年9月末,尽管这20家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达标,但部分银行与监管要求的最低标准差距甚微。为维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这些银行亟需补充资本。与六大行通过特别国债等方式补充资本不同,其他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股东结构多为大型央企、地方国企等,因此其资本补充方式需另辟蹊径。 近年来,这些银行虽已通过定增、可转债等方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资本补充,但尚未形成长效机制。例如,华夏银行于2022年非公开发行5.28亿股,光大银行于2017年发行300亿元可转债并于2023年3月实现227.31亿元转股,浦发银行于2019年发行500亿元可转债且目前仍在转股过程中。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拓宽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邮储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杜春野撰文指出,商业银行应在监管机构指导下,综合运用IPO、非公开发行、配股、可转债等再融资工具,加强资本补充能力。特别是在当前上市银行普遍“破净”的环境下,亟需深入探索外源性资本补充的新路径。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