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交流  财经前言
新证网 首页 头条 查看内容
10

中国团队突破闪存速度极限,引领存储技术新纪元

摘要: 近日,从上海市科委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周鹏-刘春森团队,在半导体存储技术领域取得了革命性突破。他们通过构建准二维泊松模型,在理论上成功预测了超注入现象,并据此研制出名为“ ...

近日,从上海市科委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周鹏-刘春森团队,在半导体存储技术领域取得了革命性突破。他们通过构建准二维泊松模型,在理论上成功预测了超注入现象,并据此研制出名为“破晓(PoX)”的皮秒闪存器件,其擦写速度飙升至亚1纳秒,每秒可执行高达25亿次操作,一举刷新了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的世界纪录。

在AI时代,大数据的高速存储成为制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突破信息存储速度的理论极限,一直是集成电路领域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提升AI算力上限的关键技术瓶颈。理想的存储器应如同“六边形战士”,在存储速度、能耗、容量等方面均表现出色。然而,现有的存储器速度分级架构却如同金字塔,易失性存储器(如SRAM、DRAM)虽拥有纳秒级的高速存储,但存储容量小、功耗大、制造成本高,且断电后数据会丢失;而非易失性存储器(如闪存)虽克服了这些劣势,但存取速度却远不及前者,难以满足AI的计算需求。

面对这一挑战,周鹏-刘春森团队决心重新定义存储的边界,寻找一种“完美”的存储器。他们深知,闪存的基本存储单元——浮栅晶体管,由源极、漏极和栅极组成,电子在源极与漏极之间“奔跑”时,按下栅极这一“开关”,电子便可被拽入浮栅存储层,实现信息存储。然而,传统理论机制下,电子的“助跑”距离长、提速慢,且存在理论上限,导致闪存存储速度无法突破注入极值点。

为了打破这一瓶颈,团队从存储器件的底层理论机制出发,提出了一条全新的提速思路。他们结合二维狄拉克能带结构与弹道输运特性,调制二维沟道的高斯长度,实现了沟道电荷向浮栅存储层的超注入。在超注入机制下,电子无需“助跑”即可直接提速至高速,且可以无限注入,不再受注入极值点的限制。

通过构建准二维泊松模型,团队成功在理论上预测了超注入现象,并据此研制出皮秒闪存器件。这一器件的擦写速度闯入亚1纳秒大关,性能超越同技术节点下世界最快的易失性存储SRAM技术,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快的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这一突破不仅实现了存储、计算速度相当,更在完成规模化集成后有望彻底颠覆现有的存储器架构。

这一技术的问世,对于智能时代的应用场景将产生指数级的革新。未来的个人电脑将不再区分内存和外存,无需分层存储,还能实现AI大模型的本地部署。作为智能时代的核心基座,存储技术的速度边界拓宽,将为我国在人工智能、云计算、通信工程等相关领域实现技术引领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该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复旦大学建设,周鹏和刘春森均是实验室的骨干成员。此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类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相关项目以及教育部创新平台的支持。下一步,团队计划在3~5年内将其集成到几十兆的水平,届时可授权给企业进行产业化,推动这一革命性技术走向更广阔的应用领域。

@



1.本文由入驻新证网新证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证网立场。
2.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
4.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1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拖拉机斯基2025-4-18 22:44引用

感谢作者的精彩分析。

家有老雪2025-4-18 20:32引用

观点新颖,启发性强,赞一个

爱而爱返2025-4-18 10:22引用

赞一个!

赞一个,文章写得非常精彩

毕深2025-4-18 06:34引用

说到心里去了

执牛2025-4-18 03:32引用

很有见地,支持!

乾圆坤方2025-4-18 02:11引用

见解独到

拓讯达通信2025-4-17 20:16引用

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

迎喜2025-4-17 17:34引用

您的文章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谢谢您的分享!

玉石批发2025-4-17 15:58引用

绝对正确,支持!

查看全部评论(10)

本文作者
2025-4-17 13:00
  • 82
    粉丝
  • 13458
    阅读
  • 10
    回复
热门评论
排行榜
Copyright   ©2015-2016  新证网    ( 京ICP备202202622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