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正加大力度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进程,旨在帮助外贸企业有效开拓国内市场。为此,商务部已组织相关商协会、大型商超及流通企业展开座谈,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助力外贸企业拓宽内销渠道,实现国内外市场的无缝对接。 面对这一政策导向,不少商超企业与电商平台迅速响应,纷纷开通“绿色通道”,为外贸企业转内销提供全方位支持。尽管外贸企业在产品质量上具备显著优势,但在从出口转向内销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指出,外贸企业在出口转内销过程中,需应对市场适应性与渠道建设的双重考验。一方面,外贸产品与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可能存在差异,企业需深入进行市场调研,对产品进行针对性调整;另一方面,传统外贸企业在国内销售渠道和品牌知名度方面相对薄弱,需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渠道拓展和品牌推广。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也表示,外贸企业通常习惯于B2B的批量订单模式,而转向内销后则需直面B2C的碎片化零售体系。从线下商超的入场费、账期压力到线上平台的流量规则、营销玩法等,都是外贸企业需要适应的新成本。 然而,在陈建伟看来,“出口转内销”不仅为电商等平台和外贸企业创造了互利共赢的机遇,更是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平台而言,引入优质外贸商品能够丰富产品种类,提升平台竞争力;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借助各平台成熟的销售渠道和庞大的用户群体,能够快速打开国内市场,实现销售增长。 针对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在规则、渠道等多方面的差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表示,将持续举办“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为外贸企业搭建拓内销平台。同时,在市场准入、渠道开拓、财政金融、服务保障等方面加大对外贸企业拓内销的帮助力度,促进内外贸渠道对接、品牌对接、产销对接、标准对接,为外贸企业转内销提供全方位支持。 多地政府也在积极行动,助力外贸企业拓内销。例如,浙江省将开展“外贸国货严选”活动,通过严格筛选优质外贸产品,推动其进入国内市场;而“外贸优品中华行”广州站活动将在广交会上启动,届时将组织全市200余家外贸优品企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超200家国内采购商进行精准对接,为外贸企业搭建拓内销的桥梁。 在谈及如何进一步加大对外贸企业拓内销的帮助力度时,朱克力提出了多项建议。他认为,财政金融支持应侧重流动性纾困,如设计内销订单质押贷款等专项产品,允许企业凭电商平台销售数据获得授信,以缓解账期压力;对转型投入较大的企业给予设备改造补贴或税收递延优惠,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同时,服务保障体系的核心是建立转型陪跑机制,由政府牵头组建跨部门的顾问团队,针对产品合规、渠道谈判、品牌维权等环节提供一企一策指导,帮助企业顺利实现转型。此外,市场准入的关键是打通标准壁垒,推动出口认证与国内质检的互认机制,如简化已通过欧盟CE认证的电子产品国内3C认证流程,缩短产品上市周期,提高市场响应速度。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