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基协最新数据的公布,公募基金市场再迎里程碑时刻。截至今年4月底,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达到30.78万亿元,标志着公募基金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大关。从2020年末的20万亿元到如今的30万亿元,仅用了短短三年多的时间,这一增长速度无疑令市场瞩目。 然而,在规模迅速扩张的背后,公募行业却普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中小基金公司担忧在“马太效应”下生存空间被持续压缩,而头部基金公司则面临着“掉队”的恐惧。行业前两名的基金公司与后面基金公司之间的非货规模差距,首次拉大到了数千亿,这无疑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压力。 这种焦虑的背后,是行业竞争的白热化。一方面,市场行情持续震荡,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权益类基金发行遇冷,不少基金公司面临着募集资金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头部基金公司凭借着强大的投研实力、品牌影响力和渠道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挤压了中小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间。 在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30万亿元的当下,基金公司的日子并不好过。那么,中小基金公司该如何突出重围?头部基金公司又该如何保持领先优势?这成为了公募行业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ETF市场的发展情况。2024年,中国ETF市场迎来成立20周年。从2004年国内首只ETF推出,到2020年ETF规模突破万亿大关,仅用了15年时间。而从1万亿增长至2万亿,仅用了3年。ETF市场的快速发展,不仅展现了强大的韧性,还奠定了基金行业发展的新格局。 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队”的进场无疑加速了行业格局的重塑。中央汇金等大举增持ETF,使得华夏、易方达、华泰柏瑞、嘉实、南方等基金公司的非货ETF规模显著增加。与此同时,宽基ETF领域的马太效应也愈发明显,一些曾经拥有规模优势的公司逐渐“掉队”,如华宝基金等。 其次,固收市场的崛起也为基金公司带来了新的增长机会。今年以来,在“手工补息”叫停等一系列事件影响下,存款向货基、债基等固收类产品转移的现象愈发明显。这使得一些以权益见长的基金公司开始发力固收业务,试图开启第二增长曲线。如富国基金等通过构建信用风险三级防控体系、拥有信用评级团队等措施,巩固了其在固收领域的优势地位。 然而,一些本来拥有固收优势的“银行系”公募却在本轮扩容中逐渐“掉队”。这主要源于其过于依赖股东渠道销售的方式,限制了公司的发展空间。 最后,我们来看看主动权益基金的表现。过去三年间,由于市场下跌和基民割肉离场等因素的影响,主动权益基金的整体表现并不理想。不少权益大厂的主动权益规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减。然而,一些权益类中小型基金公司却实现了逆势成长,如大成、华商、中泰资管、中庚等。这些公司普遍拥有良好的业绩表现和实力派基金经理团队,成为市场中的一股清流。 综上所述,公募基金市场在突破30万亿元大关的同时,也面临着行业格局重塑和竞争加剧的挑战。中小基金公司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以突出重围;头部基金公司则需要保持领先优势并应对潜在的市场风险。而主动权益基金的表现则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未来市场格局如何演变仍值得关注。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