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曝光:街边加油站的油罐车里面,可能也装过我们日常炒菜的食用油。媒体揭露了罐车化工油与食用油混装的乱象,指出一些油罐车既承接糖浆、大豆油等可食用液体的运输,同时也运送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涉事主角之一竟然是央企中储粮的天津分公司。对此,中储粮集团迅速作出回应,表示将在全系统范围内深入开展专项大排查。对于检查中发现存在违反规定的运输单位和承运车辆,将立即依法终止运输合作,并将其列入集团公司服务采购的“黑名单”。同时,该集团还要求直属企业全面排查出入库等环节使用的运输工具是否符合要求,相关运输承运单位的运输工具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规定,以及运输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 尽管中储粮正在采取补救措施,但消费者仍然感到困惑和错愕。因为这与一般的地沟油问题性质完全不同。通常,我们只要选择大品牌、知名厂家的食用油,就能避开劣质产品。然而,现在发现大品牌在运输环节也存在化工油与食用油混装的漏洞,这无疑超出了大多数人的认知。这一问题不仅仅关乎做饭烧菜,还涉及到面包、薯条、烘焙、蛋糕等几乎所有零食领域。 更令人担忧的是,食品类液体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进行清洗,已经是罐车运输行业里公开的秘密。这说明“食品安全大于天”还只是一种愿景。容量动辄大几十吨的罐车,残留几十斤化工液体是正常现象。但一旦混装食用液体,就不再是一般的食品事故,而是形同投毒。这种混装行为不仅公然挑衅《食品安全法》,更是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极端漠视。 一切不合理的商业行为背后都有经济利益作祟。对于运输方来说,最终还是钱的问题。不少罐车在换货运输过程中不清洗罐体,为的是可以省下数百元的清洗费用。成本降低了,竞争力就上去了,其他运输车辆也只能跟着“卷”。然而,对于食用液体出入库的管理方,尤其是像中储粮这样的接收方,坚称“不验罐是因为没办法分辨”,则完全令人咋舌。这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无德、无责任心导致的助纣为虐。这样的草台班子无疑会要了消费者的命。 要说《食品安全法》及相关监管部门对食品运输没有规范也不符合现实。实际上,运输和销售环节都管得很严,食用油本身也没有问题,运输车辆也没有问题。但到了衔接的关键节点则出现没人管、不愿管的真空地带。这导致食用油进了消费者嘴里就变成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说明法律手段尚有空子可以钻。据悉,食用油运输方面迄今尚无强制性国家标准,只有推荐性的某项规范中提到运输散装食用植物油应使用专用车辆,但约束率相当有限。能否多部门协同以及技术手段此刻能否补足短板,成为很多外行人的疑问。这亟须行业内专家给予解惑。 我们要感谢曝光此事的媒体,让我们看到了食品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但让人痛心的是,这么多年,没有行业内的人站出来揭露这一问题,而是靠记者得到线索追查出来。媒体干了监管的活儿,这充分说明食品安全领域的形式主义要不得。凡事只怕“认真”二字,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真正重视起来,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