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沪深北交易所同步出台《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并将于2025年7月起正式实施。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是落实证监会《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的“操作指南”,更是我国资本市场在追求交易公平性、保障风险可控性方面的一次重大制度突破。它标志着技术狂飙突进的量化交易正式被纳入规范发展的轨道,为资本市场的稳健前行铺设了坚实的制度基石。 我国量化交易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已占据A股成交量的三成,其“双刃剑”效应日益凸显。一方面,量化交易通过先进的算法模型,显著提升了市场的定价效率;但另一方面,其速度优势与复杂策略的结合,也暴露出异化为“市场捕食者”的苗头。在我国股市的独特国情市情下,中小投资者占比高达96%,程序化交易凭借技术优势,很容易对中小投资者形成“降维打击”。此外,量化交易引发的技术失控,也曾导致“乌龙指”等市场异常事件。因此,加强对量化交易的监管,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已成为当务之急。 此次出台的《细则》,犹如为狂奔的“算法快车”装上了刹车系统,通过精准化治理思维进行制度创新,实现了“包容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动态平衡。 为高频交易设定“减速带”《细则》构建了“申报速率限制+撤单频率管控”的双保险机制,旨在约束异常交易行为。针对“瞬时申报速率异常”和“频繁瞬时撤单”两大问题,监管部门采取了针对性措施。前者通过限制申报速率,防范高频交易用海量订单给交易系统造成压力;后者则通过管控撤单频率,打击“虚假挂单诱导价格”的涉嫌操纵行为。此外,《细则》还明确了高频交易的标准,并实施差异化监管和收费标准,这种从技术参数入手的监管思路,既保留了量化交易提升市场流动性的作用,又通过量化指标为技术套利划定了清晰的边界。 “合并监管”,防范算法共振风险《细则》创新性提出了“合并监管”原则,对同一机构管理的产品实施整体交易行为监控。这种穿透式监管方式,有效封堵了量化交易通过产品分散化操作规避监管的漏洞。当市场剧烈波动时,算法模型可能触发大量产品同步交易,形成“机器共振”效应。将此类行为纳入“短时间大额成交”监控范畴,促使机构强化整体风险控制,防范技术趋同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为市场平稳运行加装了“安全阀”。 弥补投资者保护短板,减小对中小盘股票的潜在影响过去,部分量化机构在中小盘股上实施“蚂蚁搬家”式的小幅拉抬打压,此类交易行为较难触发监管,却可能消耗个股短期流动性,引发股价快速波动。此次《细则》从限制频繁拉抬打压的角度设置了相应监管指标,引导程序化交易适当分散交易,减少对个股的冲击,填补了监管空白,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护屏障。 规范量化交易,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规范量化交易,并非简单限制其发展,而是通过制度设计,引导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监管红利的释放,将重塑量化行业的价值坐标。过去,一些量化机构沉迷于“挖因子、拼算力”的军备竞赛,导致部分策略同质化严重。随着高频策略套利空间被制度性压缩,量化交易将逐渐从“市场波动放大器”转变为“市场流动性稳定器”,与基本面投资形成良性互补。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防控风险,还将推动资本市场生态发生深层次变革。当市场博弈更多回归企业价值、行业前景等基本面要素时,这种生态调整与注册制改革、强化信披监管等政策形成合力,将有力推动我国资本市场迈向更加成熟的阶段。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