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约车行业在中国经历了从飞速增长到逐步饱和的过程,司机们的日子也从昔日的“爆赚”变得日益艰难。全国多地发布的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揭示了行业运力过剩、司机收入下滑的严峻现实。与此同时,网约车平台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无人驾驶网约车,试图与司机群体“割席”。 网约车装不下更多中产自2013年中国大规模出现网约车司机以来,这一行业迅速崛起。滴滴、快的等网约车平台通过砸重金吸引司机和用户,使得司机们一度享受着月入过万的高收入。高回报、低门槛以及灵活的劳动时间,让网约车司机成为许多人失业后的退路和兼职的首选。 然而,随着司机数量的激增,供需失衡的问题逐渐显现。据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数据显示,从2020年到2023年,网约车司机数量增加了127.33%至657.2万,而对应的用户规模增长仅为44.66%。到了2024年3月31日,全国发放的网约车驾驶员证更是增长至679.1万本。司机们的日均接单量不断下降,单车日均收入仅200多元,日子越过越艰难。 平台卷向司机网约车司机曾经历过两轮黄金岁月:一是行业刚兴起时,平台通过补贴和奖金吸引司机;二是滴滴系APP被下架后,其他平台趁机争夺市场,再次推出高额补贴。然而,这些美好时光已成往事。 2022年之后,随着大众消费的保守和平台经营压力的增大,网约车平台纷纷开始降本增效,降低对司机的补贴和奖励。同时,为了争取更多订单,平台还推出了“一口价”模式,导致司机收入进一步下滑。据晚点LatePost报道,滴滴和高德等平台在多个市场的打车价格均有约3%-5%的降价。 此外,网约车平台的抽成比例也一直居高不下。《网约车数据实测分析报告》显示,部分平台的抽成比例高达28%以上。尽管有关部门持续推动降低抽成,但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司机们不仅要面对收入下降,还要承担高额的租车费、充电费用等,生存环境愈发恶劣。 自动驾驶来袭面对司机成本的不断攀升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网约车平台开始寻找新的发展路径。Robotaxi(无人驾驶网约车)的去司机化被普遍看作是新的突破口。 Uber早在2015年就开始布局自动驾驶领域,并定下用机器取代司机的终极目标。国内网约车平台也纷纷效仿,如祺、曹操、T3、滴滴等平台都开始布局Robotaxi项目。虽然前期投入高,但随着行业的发展,Robotaxi的成本将逐渐降低,市场规模将不断增长。 据Frost&Sullivan预测,到2030年,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成本将从每公里23.3元降至每公里1元,国内Robotaxi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888亿元人民币。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开展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对于当前的网约车司机而言,无人驾驶网约车的到来似乎还遥不可及。他们面临的真正麻烦是同行太多、订单太少。在供需失衡的市场环境下,司机们只能被迫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出车频次以维持生计。这种超长待机模式不仅加剧了司机的身体负担和心理压力,也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 网约车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司机们的收入下滑、平台间的激烈竞争以及无人驾驶网约车的崛起都将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未来网约车行业将如何发展?司机们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