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后炒股,80后炒房,90后炒币,00后炒鞋”的潮流中,炒鞋一度成为年轻人追捧的“财富密码”。然而,如今的球鞋市场已风光不再,炒鞋客们纷纷退出,耐克、得物等商家的利润也明显放缓。本文将深入剖析炒鞋产业链、泡沫化过程以及退潮期的现状。 产业链揭秘:品牌、平台、鞋贩子与消费者的博弈炒鞋的背后,是一条由品牌方、交易平台、鞋贩子和消费者共同构成的产业链。品牌方通过饥饿营销和联名发售等手段制造稀缺性,鞋贩子则利用资本实力进行囤积和价格干预,平台通过抽成和鉴定规则创造收益,而消费者则在盲目跟风中接盘。 然而,这条看似繁荣的产业链实则暗藏玄机。品牌方作为最大获利者,通过缩短销售链路和确保库存安全来降低风险,而鞋贩子则成为品牌的“原子化渠道”,帮助品牌消化库存并人为抬高价格。平台则通过繁多的费用和严苛的鉴定规则为自己创造收益,整个炒鞋闭环由此形成。 泡沫化过程:从稀缺性到金融化的演变高价球鞋最初仅针对慈善拍卖和球星联名限量发售,但品牌逐渐尝到了饥饿营销和联名发售的甜头,开始频繁使用这种玩法。限量、联名、明星同款成为球鞋的“财富密码”,年轻人的收集欲、攀比欲和炫耀欲被激发,球鞋成为了一种社交货币。 随着资本的涌入,炒鞋逐渐金融化,三方平台推出行情图、买卖实时报价等服务,甚至出现了涨跌幅和K线图,炒鞋俨然成为了一种“合法且门槛较低的投资机会”。然而,这种投资却面临着极高的不确定性,炒鞋者无法完全左右球鞋的涨跌,散户更是没有主动权。 退潮期现状:品牌策略转变与消费者理性回归近年来,炒鞋热开始降温,阿迪达斯“Yeezy”系列球鞋的崩盘就是一个典型事件。品牌方改变策略,增加出货量,导致球鞋在二手市场的转售价格持续走低,炒鞋客们血本无归。这再次证明,炒鞋生意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品牌方手中。 除了品牌策略的转变,越来越高的炒鞋成本也是劝退鞋贩子的重要因素。抢鞋机器人的竞争使得热门球鞋越来越难以获得,而高价球鞋的利润空间也在逐渐缩小。此外,相关机构的风险预警和监管部门的排查力度也在加大,炒鞋市场逐渐走向规范化。 在消费者层面,随着消费心态的谨慎和非刚需消费的减少,人们开始回归理性。运动品牌在高库存压力下开始打折促销,球鞋溢价空间越来越小,消费者也不再盲目跟风买鞋、炒鞋。 理性消费与市场规范化的未来炒鞋热的退潮是市场泡沫破灭的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品牌方的策略转变、鞋贩子的退出、平台的整顿以及消费者的理性回归。未来,随着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化,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将更加成熟和理性。炒鞋或许会成为一段历史,但理性消费和市场规范化的理念将长久地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和市场发展。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