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器官芯片领域迎来了重要突破——首个国家标准《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GB/T 44831-2024)正式发布。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由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院长顾忠泽团队牵头完成,标志着我国在皮肤芯片技术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顾忠泽介绍,皮肤芯片作为体外微流控芯片技术的一种创新应用,能够精准模拟皮肤的生化和生理特性,具备屏障结构和功能。它不仅能够实现高通量和自动化的培养与检测,更有望成为毒理检测、药物筛选以及化妆品评估的得力助手。皮肤芯片的出现,有望部分替代传统的二维细胞培养实验、动物实验以及人工皮肤实验,成为皮肤相关体外评价领域最前沿、最有力的工具。 此次发布的《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汇聚了东南大学、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21家单位的智慧与力量,由顾忠泽团队牵头起草。该标准全面规范了皮肤芯片的相关术语定义、外观、细胞来源、组件性能、生物性能等关键技术要求,为皮肤芯片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检测提供了科学、统一的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皮肤芯片只是人体器官芯片家族中的一员。顾忠泽指出,人体器官芯片通过干细胞、生物材料、纳米加工等前沿技术的交叉集成,成功在体外构建了模拟人体不同组织器官主要结构功能特征和复杂器官间联系的微生理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准确预测人体对药物或外界不同刺激的反应,为医学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顾忠泽团队在人体器官芯片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如微结构诱导组织/器官生长、器官芯片及生物传感器跨尺度结构可控制造等,还成功构建了中国首个进入太空站并实施科学实验的器官芯片模型。此外,该团队还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器官芯片与人工智能融合的药物筛选范式,为药物研发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的发布,不仅将有效促进行业规范发展,更将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皮肤芯片技术走向世界前列。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