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赛道的明星公司月之暗面近期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公司陷入仲裁风波,被指要求近一亿美元的金额补偿;另一方面,公司出海产品负责人离职创业的消息也引发市场热议。面对这些纷扰,月之暗面选择停止出海探索,将重心重新聚焦于拳头产品Kimi的开发。 停止出海,聚焦核心产品 月之暗面曾试图通过出海业务来缓解盈利焦虑,但并未如愿。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出海业务盈利不及预期,公司早在今年6月就已撤掉出海项目,转而全力投入Kimi产品的研发。这一决策符合硅谷创业理念中的“Fail Fast”原则,即尽早识别并承认失败,以便快速调整方向或停止资源投入。 随着业务调整,公司人才也开始流动。前Noisee产品负责人和前Ohai产品负责人相继离职创业,而月之暗面则招募了新的人才,如微软亚洲研究院前首席研究经理谭旭,以加强Kimi的功能研发。谭旭的加入,标志着月之暗面在端到端语音模型领域的深入布局,旨在打造类似GPT-4o的产品,提升Kimi的智能能力。 目前,Kimi的发展势头良好。据第三方机构统计,Kimi10月的月活突破了千万,仅次于豆包、文小言,月活增速达36.54%。同时,Kimi在语音功能上也有了新的进展,已开启语音通话功能的灰度测试。在视频生成大模型方面,月之暗面也在积极研发,但为确保产品差异性,对外发布计划仍在推迟。 仲裁疑云笼罩 相比业务调整,市场和舆论更关注的是笼罩在月之暗面上的仲裁疑云。据悉,循环智能及其五家投资方已向香港国际仲裁中心递交了电子仲裁申请书,对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联合创始人兼CTO张宇韬提起仲裁。仲裁涉及的具体内容虽未披露,但据知情人士透露,仲裁发起方要求的补偿数额将近一亿美元。 这场仲裁风波的起因,与杨植麟和张宇韬此前的创业项目循环智能有关。循环智能是一家面向企业营销客服的AI软件提供商,杨植麟和张宇韬分别是AI和产品负责人及CTO。在创办月之暗面之前,二人与循环智能的老股东和董事达成了某种共识,但如今却因此引发了仲裁纠纷。 对于仲裁一事,月之暗面方表示将依法提出抗辩,认为该事项既缺乏法律依据,也不具备事实基础。而市场则对此持不同看法,有观点认为这场仲裁疑云将影响月之暗面的未来发展,也有观点认为这只是双方利益博弈的一部分,最终将达成某种和解。 在这场仲裁风波中,还涉及到了知识产权、竞业禁止等敏感问题。有法务专家指出,如果杨植麟在竞业禁止期内创业,且未得到相关权利人的豁免,那么将构成违约。同时,如果月之暗面使用了循环智能的技术成果,那么也将面临知识产权的争议。 未来展望 面对仲裁风波和业务调整的双重挑战,月之暗面选择将重心聚焦于Kimi产品的研发。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公司对核心产品的重视,也反映了公司在面对困境时的冷静和决心。未来,随着Kimi产品的不断完善和升级,月之暗面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同时,月之暗面也需要妥善处理仲裁风波,避免对公司声誉和未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无论仲裁结果如何,月之暗面都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强内部治理和合规建设,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总之,月之暗面作为大模型赛道的明星公司,其未来发展仍充满变数和挑战。但只要公司能够坚持创新、聚焦核心、妥善处理各种纷争,相信一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更稳。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