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科技舞台上,杭州科技圈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从“六小龙”的崭露头角,到Rokid引发的“七小龙”之争,这场商业大戏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其中,Rokid作为AR眼镜领域的新星,一度备受瞩目。然而,随着市场的深入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Rokid及其旗舰产品Rokid Glasses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今年2月18日,Rokid创始人祝铭明在杭州市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佩戴着自家产品Rokid Glasses发表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无纸化”演讲。仅仅一周后,蓝思科技与Rokid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前者将作为供应链伙伴为Rokid提供从镜架、镜片、功能模组到全自动组装的全链条支撑,并在资本层面展开深度协同。 然而,光鲜亮丽的背后,Rokid Glasses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尽管这款AR眼镜功能丰富,涵盖了语音翻译、实时导航、头戴提词器、AI助手等多种实用功能,但在实际使用中却频频出现问题。用户反馈显示,翻译功能延迟严重,甚至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时出现了令人尴尬的“思考人生”现象;续航能力不足,出门逛街还得随身携带充电宝,与“无感融入生活”的宣传口号大相径庭;镜片透光率不足,长时间佩戴会导致眼睛酸涩,被网友戏称为“眼药水推销员”。这些糟糕的用户体验让Rokid Glasses在市场上备受质疑。 技术层面,Rokid Glasses采用的光波导显示技术是其最核心的优势之一。然而,高质量光波导模组的量产一直是全球AR眼镜厂商面临的共同难题。Rokid自研的衍射光波导模组虽然实现了轻薄化,但良品率仅约65%,直接导致单机成本增加30%左右。尽管与蓝思科技的合作被视为提升量产能力的重要一步,但能否顺利解决良率问题仍是未知数。此外,小型眼镜的本地算力不足,大部分计算仍需依赖云端,这使得使用体验受到网络质量的极大影响,功耗和续航也面临严峻挑战,响应延迟难以避免。 在市场战略方面,Rokid也显得举棋不定。目前,公司约80%的收入仍来自工业级AR眼镜业务,这些客户对价格较为敏感,大批量采购虽然能带来稳定收入,但毛利率普遍不足20%。而要进军C端消费市场,则需要投入大量营销资源、建立零售渠道、培育开发者生态,这些都需要巨额资金支持。然而,Rokid目前的现金流状况难以支撑如此激进的转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自2014年成立以来,Rokid虽然已累计获得超50亿元融资,但年研发+营销支出超8亿元,烧钱速度远超融资能力。近期,网络上甚至出现了关于Rokid拖欠员工工资的传闻,尽管官方第一时间否认了这一消息,但这无疑暴露了公司现金流紧张的状况。随着全球资本市场收紧,硬科技领域融资难度加大,Rokid的资本压力越来越大。与蓝思科技的合作虽然带来了全链条制造支持,但也进一步压缩了Rokid的毛利率。此外,光波导技术的核心制造设备依赖国外供应商,存在“卡脖子”风险。 在市场竞争方面,Rokid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苹果、Meta等科技巨头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生态建设能力在全球AR/VR市场占据领先地位。而在国内市场,华为、小米、OPPO等手机厂商也纷纷推出功能相同的智能眼镜产品。相比之下,Rokid在品牌影响力、生态建设和资本实力上均处于明显劣势。同时,社会对AR眼镜的接受度也较低,约67%的消费者认为在公共场合佩戴AR眼镜会感到“尴尬”。 在这场“七小龙”之争中,Rokid无疑是一个焦点。然而,其试图通过绑定“六小龙”标签来提升自己市场地位与资本想象空间的“蹭位”策略却充满了风险。这种做法虽然看似巧妙,但实则脆弱不堪。 综上所述,Rokid及其产品Rokid Glasses正面临着产品体验不佳、技术瓶颈难以突破、战略摇摆不定、资本压力巨大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多重困境和挑战。未来,Rokid能否走出困境并实现突破发展?这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对于Rokid来说,真正的挑战并不是技术创新本身,而是如何将技术转化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并赢得市场的认可。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