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3月份以来,多个经济大省纷纷召开会议,传达全国两会精神,并表示将勇挑大梁、打头阵,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创新融合”为引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答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答卷。 事实上,我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从DeepSeek、人形机器人等科创成果的惊艳亮相,到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质,正逐步由“涉浅滩”向“入深海”跨越。面对创新发展的新机遇、新形势,经济大省更需加力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指出,经济大省要发挥挑大梁的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引领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经济大省作为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更需敢于打头阵。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强调,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路径。这不仅对推动各省市区域的科技成果更好对接市场需求、加快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更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的内在动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3月份以来,多个省份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谋划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打出了“组合拳”。广东表示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江苏则提出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着力打通制约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的堵点卡点。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肖本华认为,经济大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我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从各地情况来看,已经形成了“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既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也为新兴产业培育了沃土。 刘向东进一步指出,广东、江苏等经济大省地处东南沿海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对外开放水平高,教育和人才资源丰富,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重要位置。这些地区是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示范基地,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方面发挥着技术策源地、科技成果孵化地和现代产业集聚地等作用,不仅是创新发展的排头兵,也是产业升级的引领者。 然而,吴丹也提醒我们,目前各省在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方面仍在探索发展中,尚存在技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相关复合型人才短缺、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刘向东也表示,当前我国科技成果和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资源错配的突出矛盾,科技创新转化效率偏低,一些优秀的科技成果并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那么,如何实现“研产”的“价值共振”呢?刘向东认为,经济大省要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融合,深化区域协同创新。通过创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吸引并整合创新资源,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吴丹则建议,应加强政策顶层设计、深化机制创新改革,扎实推进各省重要试点与重大项目建设,将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走深走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新动力。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也表示,下一步要在激发传统产业活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上下更大功夫,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相信在经济大省的引领下,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将迈上新的台阶,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新活力。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