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可穿戴设备领域迎来了一项重大突破。据中国科学报报道,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组与脑机接口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电池供电的可穿戴重复经颅磁刺激设备(rTMS),其重量小于3公斤,性能却与商用大型设备相当。这一革命性的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为rTMS技术在家庭、社区及自由行动中的全场景应用开辟了新天地。 这款可穿戴rTMS设备的研发背后,是研究团队在轻量级磁芯线圈设计和高功率密度高压脉冲驱动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通过这些技术创新,设备的功耗和重量被降至进口商用设备的10%,同时刺激强度与现有传统商业TMS设备十分接近。在人体试验中,该设备成功诱发了手部和腿部的运动诱发电位,并首次在自由行走过程中实现了rTMS神经调控,揭示了中枢神经系统和不同肢体肌肉活动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 研究人员指出,可穿戴rTMS设备在临床和科研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它不仅为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场景的解决方案,使患者可以在医院、家庭、工作场所甚至旅途中接受不间断、及时的治疗,还为研究自然场景下脑功能的动态变化提供了全新工具。通过扰动大脑活动来研究行为或认知的变化,有助于验证自由运动过程中不同脑区的功能。 与此同时,AI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可穿戴设备产业注入了新动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可穿戴设备迎来了颠覆性变革。新型可穿戴设备呈现隐形、轻量、柔性趋势,交互模式也完全颠覆了传统人机交互方式。此外,新型可穿戴设备逐渐剥离手机生态,开辟了独立的终端技术路线。 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可穿戴智能设备产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其研发和应用。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运营商积极布局可穿戴设备产业链,抢占新型赛道上的增长极。目前,TWS耳机、智能手表、AR智能眼镜这三大主流终端产品都已经搭载了AI技术,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智能、便捷的使用体验。 据IDC预测,202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5.6亿台,增长10.5%。预计到2028年底,出货量将增至6.46亿台,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6%。随着科技巨头陆续推出相关新品,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丰富的产品选择。 在智能穿戴概念股方面,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涉及智能穿戴的概念股多达170余只,合计A股市值3.24万亿元。今年以来,概念股平均涨幅10.19%,跑赢同期上证指数。其中8股累计涨幅超50%,汉威科技以110.51%的累计涨幅排在第一位。该公司柔性微纳传感器可广泛应用于人机交互、智能可穿戴等领域,还涉及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氢能源等题材。 未来增长潜力方面,根据5家以上机构一致预测,2025年、2026年净利润增速均有望超20%的智能穿戴概念股有36只。其中,京东方A、蓝思科技、科大讯飞等3只千亿元市值的龙头公司入围。从估值水平来看,截至3月21日收盘,上述36股中有9股滚动市盈率低于40倍,11股市净率低于3倍,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