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正式发布,个人消费贷款市场迎来了一波新的政策利好。根据《通知》,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金额上限可阶段性提高至30万元,贷款期限也可延长至最多7年。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尤其是商业银行已经率先开启了调整动作。 作为互联网贷款市场的重要参与方,消费金融公司和助贷机构如何应对这一变化?北京商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发现目前消金、助贷机构多处于等待和观望状态。 《通知》明确提出了个人消费贷款的新规定,对于信用良好、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和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均有所提高,贷款期限也相应延长。尽管《通知》并未直接提及消费金融机构,但记者从业内了解到,有地方监管已经表示该《通知》可以适用于消费金融机构。 然而,在《通知》发布后,记者发现多数消费金融公司和助贷平台的互联网信贷产品贷款额度和期限并未立即调整,仍维持原状。对此,记者采访了十余家消费金融和助贷机构,了解到部分机构已收到《通知》并正在研究调整方案,而部分机构则表示尚未收到通知或内部尚未有调整信号。 有消费金融机构解释称,这类文件的传达和接收存在时间差,因此各机构在接收进度上存在差异。而助贷机构方面则表示,他们主要受资金方业务变化的影响,需要等待银行、消费金融等主体自身厘清业务后,才能对通过助贷平台借款的用户进行调额。因此,从资方到助贷机构的调整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那么,提额延期对消金、助贷机构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影响相对较小。多位助贷机构从业人员表示,基于风控要求,他们目前的件均规模并不高,仅有极少部分贷款额度能够贴近上限,因此额度上限的调整对他们来说并没有特别大影响。同样的情况在消费金融领域也有所体现,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的平均贷款规模和期限也远低于《通知》规定的上限。 然而,变化之后仍面临挑战。消费贷款提额延期意味着金融机构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如何在更多额度、更长期限的授信业务与风险管理工作中取得平衡,对从业机构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此外,如何选择合适的场景来响应新规,也是各家机构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对此,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消费金融与助贷公司所面向的客群通常更为下沉,场景也多围绕居民日常消费,很难触及大宗消费领域。因此,机构需要根据自身的场景资源禀赋、客群特征综合决策,以应对新规带来的挑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则指出,消金、助贷机构应密切关注监管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业务模式和经营策略,确保合规经营。同时,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提升贷款审批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此外,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贷款资金的安全回收。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