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药投融资步入寒冬之际,众多药企纷纷勒紧裤腰带,降本增效成为行业主旋律。然而,“ADC(抗体偶联药物)药物第一股”荣昌生物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去年,荣昌生物的研发费用一度超出营业收入,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也在持续增长。然而,公司的货币资金却大幅下滑了66%,仅剩7.4亿元。这一数据背后,是荣昌生物近年来在资本市场上的频繁动作和资金的大手笔投入。 2020年和2022年,荣昌生物先后在港股和科创板上市,募资金额高达63亿元。然而,仅仅四年多的时间,这家公司就花掉了绝大部分的募集资金。今年年初,公司还曾因外界质疑其现金流紧张而发布澄清公告,但仅两个月后,就抛出了25.5亿元的定增募资预案,募资金额将全部用于新药研发项目。 6月17日,荣昌生物发布公告,公司定增议案在2024年公司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审议通过。这一系列的资本运作背后,荣昌生物为何烧钱速度如此之快?钱又花在了哪里? 一、三年亏28.5亿元,股价跌破发行价 荣昌生物的故事始于2008年,由归国科学家房建民与荣昌制药合作创办。自成立以来,公司聚焦自身免疫、肿瘤、眼科等重大疾病领域,ADC赛道是其主攻方向。然而,在2020年之前,荣昌生物尚无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公司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为了筹集资金,荣昌生物先后在港交所和科创板上市,募资净额分别约38亿元和25亿元。然而,尽管资金充裕,但荣昌生物的营收规模却并未如预期般增长。2022年,作为公司产品实现商业化后的第一个完整财年,营收却下滑了46%,净亏损达到10亿元。 此后,尽管营收有所增长,但公司仍处于亏损之中。2022年至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净亏损合计高达28.5亿元。这一持续的亏损也导致公司股价跌破发行价,截至7月5日收盘,港股和A股股价均较发行价大幅下跌。 二、费用高涨,现金流紧张 在持续亏损的情况下,荣昌生物的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却在不断增长。2023年,其研发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分别为13亿元、7.75亿元、3亿元,同比增长33%、76%、14%。其中,研发费用一项就超过了公司全年营收,这也让荣昌生物陷入了亏损的深渊。 荣昌生物试图通过销售换增长和研发投入增加研发管线两条腿走路。然而,如何平衡投入与产出,避免过度投入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也是当务之急。 在销售费用的构成上,荣昌生物组建了两个销售团队,围绕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两个核心产品进行市场推广。然而,从成果上来看,公司的投入产出效果并不理想。2023年,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长76%,但仅换来了营收40%的增长。 与此同时,荣昌生物的研发投入也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截至2023年末,公司共有八个分子处于临床开发阶段,预计总投资规模达59亿元,累计投入金额为31亿元,仍需投入超过28亿元。 由于研发和销售费用的支出增加,荣昌生物的现金流情况并不乐观。2023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5.03亿元。截至2023年末,公司的货币资金仅剩7.43亿元,相较于激增的销售和研发费用,现金储备已经捉襟见肘。 在此背景下,市场上一度传出荣昌生物现金流紧张的言论。尽管公司紧急发布澄清公告进行驳斥,但仅两个月后就抛出了高达25.5亿元的定增募资预案。 三、CEO年薪过千万,兄弟公司迈百瑞上市前景不明 尽管烧钱速度如此之快,但荣昌生物的管理层并未亏待自己。2022年,在荣昌生物净亏损10亿元的情况下,公司CEO房健民的年薪却高达2654万元,首席医学官何如意的年薪也高达2604万元。这一薪酬甚至远高于多家知名药企的高管薪酬。 除在荣昌生物持股或任职外,荣昌生物的实控人还是拟上市公司迈百瑞的实控人。迈百瑞是一家从事生物药CDMO的企业,为荣昌生物等生物药企提供CDMO服务。然而,尽管背靠荣昌生物,但迈百瑞的上市之路并没有像荣昌生物一样顺利。 迈百瑞在创业板IPO申请成功过会后,至今已经超过12个月,但仍未提交注册。这也给公司的上市之路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若迈百瑞成功上市后,或许能与荣昌生物为开拓市场发挥协同效应。 现阶段,除资金压力外,荣昌生物核心产品面临的市场竞争也不小。以泰它西普为例,已有近10家上市公司开展关于红斑狼疮的药物研发。未来,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能否持续放量,也是至关重要的。 荣昌生物近年来的烧钱速度和资本困境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尽管公司试图通过定增募资来缓解资金压力,但长远来看,靠自身造血才能让公司获得长远发展。未来,荣昌生物能否走出困境,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仍需时间来验证。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