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的第14个年头,雷军不仅带领小米从智能手机拓展至智能家居,更勇敢地踏入了智能汽车这一全新领域。网友们亲切地称他为“雷厂长”,这一称呼背后,是雷军对制造业深度参与的决心与行动。然而,汽车产业的复杂性和长供应链条,让雷军的每一次管理决策都显得尤为艰难。 造车心路:从试驾到赛车手在7月19日的年度个人演讲中,雷军首次分享了他的造车心路历程。三年间,他试驾了超过170辆车,积累了20多万字的试驾笔记和资料,甚至重温了所有赛车电影,深入研究了法拉利、保时捷等汽车巨头的成功之道。这些经历让他立下了一个“小目标”——成为开车最好的国内车企老板之一,并成功考取了赛车驾照,在演讲现场展示了小米SU7的漂移技巧。 全资造车:拒绝VC,风险自担面对多家VC开出的100亿美元估值诱惑,雷军选择了拒绝。他深知造车周期长、变数多,若接受外部投资,将难以保持独立决策权。最终,小米决定全资造车,钱自己掏,风险自己扛。这一决定,展现了雷军对造车事业的坚定信念和长远规划。 市场反应与产能挑战小米SU7上市前,雷军邀请了23位业内朋友举办沟通会,结果出乎意料,大部分人对小米汽车持谨慎态度,认为月销3000辆已属不易。然而,SU7发布后仅4分钟大定就突破1万辆,27分钟突破5万辆,市场反应远超预期。面对订单的激增,小米汽车不得不加速产能提升,位于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工厂开启了“双班模式”,日生产时长翻倍至16小时,工人数量也从1000多人激增至2000多人。 产能爬坡:必经的考验小米汽车并非孤例,每个新进入汽车领域的企业都需经历产能爬坡的艰难阶段。蔚来、特斯拉都曾面临类似挑战,马斯克更是亲自下场,夜以继日地泡在工厂里,通过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最终实现了Model 3的量产目标。小米汽车同样在努力追赶,通过设备改造、产线优化、缩短锁单犹豫期等措施,不断提升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 供应链与产能扩展为了提升产能,小米汽车对上游供应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零部件供应量大幅增加。同时,小米SU7标准版新增了宁德时代电池选项,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线。此外,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中,预计年内开工,2025年完工,年规划产能达15万辆。这些举措,无疑为小米汽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勇气与信念的闪耀回顾小米造车的历程,雷军的勇气与信念始终贯穿其中。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勇往直前。正如《人类群星闪耀时》所言,“一个人对奇迹的信念,永远是一个奇迹能够产生的首要前提。”小米汽车的未来,正是由这份信念和勇气所照亮。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小米汽车能否冲出重围,实现更大的飞跃,让我们拭目以待。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