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来,以银行、保险、社保基金为代表的长线资金频繁发出积极信号,表明将加大力度布局股权投资市场。这一趋势并非偶然,而是传统金融机构在股权投资领域多年探索和试水的必然结果。执中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共出资约620亿元,其中保险资金的出资尤为活跃,彰显了其对于股权投资市场的浓厚兴趣和坚定信心。 然而,尽管这些机构的出资体量逐渐增大,但相对于整个创投市场而言,其“体感”仍显较弱。私募股权投资行业一直期盼的“长钱”入市,究竟存在哪些堵点?如何推动其加速入市,真正服务于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些问题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焦点。 针对这一现状,多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大力引导“长钱”入市需要从系统上进行制度设计和统筹安排。只有多方面形成共识和合力,才能尽快实现长线资金成为创投市场强有力的“源头活水”。 “长钱”的入市,无疑将为创新提供稳定的“活水”。国务院近期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培育真正的耐心资本,为科技创新、创业投资等领域提供支持。与此同时,银行AIC股权投资试点的拓展以及社保基金对于股权投资力度的加大,都进一步凸显了长线资金对于股权投资市场的重要性。 从资金规模及作用来看,社保基金、商业保险资金以及银行理财资金均具备成为股权投资市场重要力量的潜力。创东方董事长肖水龙分析指出,这三类资金规模庞大,如果能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将为创业投资提供巨大的资金支持。而境外成熟市场的经验也表明,养老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是投资创投基金的主力军,为创新企业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然而,“长钱”入市并非一帆风顺。目前,银行、保险等长线资金进入股权投资领域仍面临诸多障碍,包括政策监管的约束和自身经营管理能力方面的挑战。以银行资金为例,复杂的经营形势对银行资本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而银行AIC参与股权投资则受到集团资本充足率约束影响。对于保险资金而言,市场短期的波动、科创类企业回报周期长以及保险公司研究能力、投资能力的短板等问题,都制约了其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投资。 面对这些挑战,业内普遍认为,亟待有相关的制度安排和统筹设计来推动长线资金加速入市。对于银行资金,需要政策进一步放宽限制,并建立与股权投资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对于保险资金,则需要强化意识、补齐短板、构建生态并优化环境,以提高其投资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力。 此外,“长钱”更适合以LP形式参与股权投资市场。肖水龙认为,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机制、人才配置以及面临的责任压力等因素,使得它们更适合通过市场化母基金的方式参与投资。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降低风险,还可以借助优秀子基金管理机构的专业能力和经验,提高投资回报率。 当然,“长钱”入市也需要通畅的退出渠道。目前,项目退出难是制约保险机构等长线资金出资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监管层需要持续推进新股上市,为创投机构提供更多退出渠道,并加大对并购支持的力度,提高并购效率。 综上所述,推动长线资金进入创投基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监管部门、各类机构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强化认知、加快政策出台、明确出资来源和规模、明晰资产核算标准、优化资金管理方法、构建专项创投税制等多方面的措施,才能尽快实现长线资金成为创投市场强有力的“源头活水”,为创业投资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