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品牌非热门,整日无客上门亦是常态。”刚从海口免税城离职的王凡如此感慨。这座被誉为“世界第一大免税商业综合体”的商城,由中国中免斥资128.6亿元打造,截至今年6月底已投入73.99亿元。然而,自海口免税城开业以来,其销售情况却并未如预期般火爆。 王凡回忆,2022年10月免税城刚开业时,客流量还算可观,但今年以来却大不如前。同在海口免税城工作的郑丽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她表示从今年3月份开始,销售情况就一直不佳。 据海南日报报道,2024年中秋假期海口海关监管离岛免税销售额为2.06亿元,购物人次为3.47万人,日均销售额和客单价分别较2023年中秋假期前三日下降了51.6%和14.1%。同时,中国中免的财报也显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总营收同比减少12.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减少15.07%。 海南离岛免税的“金字招牌”似乎正在失去光泽。尽管今年上半年海南仍然吸引了大量游客,但离岛免税的表现却与旅游人气不相衬。根据海口海关统计数据,2024年1-6月离岛免税购物金额和人数均同比下降。作为业务主力的中国中免三亚市内免税店,上半年营收和利润也大幅减少。而2022年营业的海口免税城公司则出现了亏损。 曾在一线工作的王凡也直观感受到市场的冷淡。他表示,今年哪怕是旺季,也没有带来明显的销售业绩增长,淡季更是陷入无人光临的尴尬局面。这种趋势在景鉴智库统计的数据中也得到了印证:2024年上半年免税购物金额与实际购物人次双双下跌,且人均消费呈现下行趋势。 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中免的承压与当前消费趋势有关。而从企业角度来说,中国中免优势地位的逐步弱化是此番业绩不佳的主因。疫情期间,中国中免几乎垄断了国内奢侈品的销售,但随着出入境逐渐恢复,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对比其他海外市场,中国中免的价格优势也并不突出,自然造成了客户群体的流失。 此外,客群的分流不仅体现在国际市场,国内机场、市内免税店的恢复也加剧了“离岛免税”这一金招牌的失灵。观察中国中免历年财报不难发现,其海南地区营收占比逐年下降,而上海地区业务营收占比则逐年上升。 中国中免的免税龙头地位曾不可否认。其由“中国国旅”更名而来,拥有40年的发展历程和丰富的免税销售经验。然而,从2022年开始,中国中免的涨势暂停,营收与利润双双下滑。尽管在2023年第三季度实现了营收与净利的双增长,但股价却创下了三年新低,市场信心大不如前。 除了优势地位的弱化外,发展战略的失误也是中国中免当前颓势的原因之一。回顾2020年,海口国际免税城项目正式开工并于2022年10月正式开业。然而,在客流量几乎固定不变甚至有所下跌的情况下扩大营业规模,导致边际效应下跌。同时,选址的偏远也为海口国际免税城人流量的稀少埋下了伏笔。 在强势地位不再、价格优势不突出、目标人群被分流的今天,中国中免自然陷入困境。然而,出路何在? 在海南免税承压的同时,口岸免税市场却随着出入境客流量的恢复而出现明显增长。中国中免的机场业务也呈现出恢复态势,并且为了降低成本压力、持续提升盈利能力,中国中免还与北京、上海机场签订了租金补充协议。此外,在政策支持下,市内免税店也正逐渐成为免税生意的新风口。 对于中国中免来说,如何把握新政策红利、布局海外市场将成为其未来业绩能否转好的重要指标。尽管在市内免税领域面临竞争压力,但中国中免仍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其在柬埔寨的金边、西港、吴哥设有市内免税店和机场店,并新获得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的市内免税牌照。 在海南离岛免税光环“失效”的今天,中国中免能否重拾昔日风采、再现“免税茅”的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