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洪流中,有人乘风破浪,有人默默退场。坚持了6年2个月17天的周斌,最终在自己50岁生日这天,挥别了那个曾经承载他生活希望的卖菜摊位。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无数个体户菜农在互联网买菜浪潮冲击下的缩影。 周斌的摊位,曾是长沙一小区楼下农贸市场里的熟悉风景。每天凌晨两点,他都会去蔬菜批发市场补货,与妻子一同将蔬菜分门别类、码放整齐,迎接清晨的第一拨顾客。然而,随着互联网生鲜电商的崛起,传统菜市场的生意日渐萧条。年轻人或选择仓储超市囤货,或青睐于线上平台的即时配送,曾经熙熙攘攘的菜市场,如今只剩下稀稀拉拉的几个老客户。 互联网巨头们带着资本和技术,大举进军生鲜市场,试图重构这条历经30多年形成的生鲜供应链。从烧钱狂奔到断尾保命,生鲜电商行业经历了从狂热到冷静的剧变。尽管有玩家如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曾风光无限,但最终也难逃亏损、退市或收缩的命运。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只有少数“生还者”在焦土中艰难求生,逐渐转向更理性的经营策略,试图通过扩展品类、深耕自营、优化供应链等方式,寻找盈利的曙光。 然而,生鲜电商的盈利之路依然艰难。成本、体验与利润,构成了行业难以突破的“不可能三角”。尽管互联网模式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和技术的革新,但生鲜产品的高投入、高损耗、低价格特性,使得烧钱换流量的传统路径难以为继。消费者对于生鲜产品的品质稳定和价格敏感,也使得线上购物体验难以与传统市场相媲美。 在这场变革中,周斌们成为了无声的牺牲品。他们无法与互联网巨头抗争,只能默默承受时代进步的代价。互联网买菜真的需要改造传统菜市场吗?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不应该以牺牲普通人的利益为代价。 如今,存活下来的生鲜电商玩家们开始转向更全面的商品结构,生鲜引流、标品盈利成为新的标准模式。这或许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应该更加关注那些被时代抛下的人们。在欢呼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曾经为城市生活默默奉献的菜农和摊主们。 周斌的退出,是互联网买菜狂欢背后的一个小小注脚。但每一个这样的注脚,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生计和希望。在追求效率和利润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人性的温度和社会的公平。这或许是互联网买菜行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