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巴克2024财年第四财季会议上,新任CEO布莱恩·尼科尔宣布了一项重大战略调整:星巴克将精简菜单、减少折扣、缩减新店数量以释放资金支持转型,力求回归品牌初心。然而,在这一系列举措背后,星巴克业绩的持续下滑,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的挑战,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焦点。 尼科尔自上任之初便强调,星巴克需要一次战略回归,重新明确其作为社区咖啡馆的定位,并讲述好星巴克的故事。然而,现实却并不如愿。第四财季,星巴克净收入同比下降3%,股东应占利润更是大幅下滑25.5%,全球业绩已连续三个季度下滑。在中国市场,同店交易量下跌6%,同店销售额更是下跌14%,形势尤为严峻。 面对核心市场的疲软,尼科尔提出了关键要求:通过改善门店体验、调整产品来提升用户复购率,而非依赖低价策略。然而,在中国市场,星巴克却似乎难以完全摆脱价格战的泥潭。尽管在其他市场逐步减少折扣,但在中国,大众点评、美团上的优惠活动依然如火如荼,小程序和官网上的优惠套餐也层出不穷。 这背后,是中国咖啡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自2014年以来,中国已成为星巴克最大的海外市场,但近年来,本土连锁咖啡品牌如瑞幸咖啡等迅速崛起,以更快的开店速度、更猛烈的价格战和更贴近本土市场的策略,对星巴克构成了严峻挑战。2023年,瑞幸咖啡以248亿元的总销售额超过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连锁咖啡品牌,开店数量更是遥遥领先。 在产品创新方面,星巴克也显得力不从心。瑞幸几乎每周都会推出2-3款新品,而星巴克的产品上新频率却远远跟不上。当瑞幸的轻乳茶饮策略大获成功,星巴克才姗姗来迟地推出自己的乳茶产品,且缺乏像瑞幸生椰拿铁那样的爆款。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困境,或许与其长期以来的市场定位和姿态有关。作为最早将“第四空间”概念引入中国的品牌,星巴克曾自带一种“高贵感”。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这种姿态显然已不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展望未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挑战依然严峻。但尼科尔似乎已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中国以外的国际业务有重大的增长机会。未来几年,我们将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利用其他国际市场的增长。” 星巴克能否在全球新舞台上找到新的增长点,重拾昔日的辉煌?这仍需时间给出答案。但在中国市场,星巴克无疑需要更加灵活和接地气的策略,以适应这个快节奏、高强度的竞争环境。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