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明确强调要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内外部宏观形势的不确定性。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未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有充足的空间,关键在于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高效作用。 会议指出,央行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采取降准降息等措施,并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以保持流动性充裕。这一政策导向旨在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从而确保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畅通有效。 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降准政策仍有空间,且需要灵活掌握时机,以发挥最大政策效能。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6.6%,这一水平为未来的降准操作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同时,我国的政策利率水平、流动性充裕程度以及实体经济融资条件等,都充分体现了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然而,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内外部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因此货币政策有必要保持合理空间,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以确保政策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 在降息方面,专家指出,结构性降息同样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支持银行在保持净息差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这一政策导向将促进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专家还强调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这些工具能够促进引导资金更多流向新兴领域和薄弱环节,对经济转型发展、就业民生至关重要。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利率,可以有效发挥价格激励作用,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激励引导力度。同时,通过资金量激励、考核激励、导向激励和声誉激励等多种方式,能够与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以及银行内部配套制度等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共同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和经济质效提升。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近日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也强调,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需要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以及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这一表述被业内专家解读为今年货币政策将兼顾多重目标,既要有力支持实体经济,也要注重防风险,同时还要解决中美利差、银行利差等国内外约束问题。 综上所述,业内专家认为,结合形势变化,预计货币政策将在总量、结构、利率、汇率等方面都进行合理平衡、协调发力,形成政策组合拳效应。这将有助于应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保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并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