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如何将前沿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原始创新向产业化的跨越,成为当下科技发展的重要课题。近日,北京、安徽等地积极探索前沿重大科技项目提升成果转化效能的新路径,加快大科学装置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业内专家指出,大科学装置作为基础研究的策源地,不仅要在科研上取得突破,还要在产业上“沿途下蛋”,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壮大。 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在国际上发布的“肾脏成像组计划”,便是大科学装置成果产业化的一个生动案例。该计划利用多模态成像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率先构建全肾脏数字图谱,为肾脏疾病的精准诊断、新药研发、精准治疗提供了全新方向。这一成果正是基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取得的,该装置近期刚刚通过国家验收,展现出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应用潜力。 在安徽合肥,国产超导质子治疗系统的研发成功,也是大科学装置“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下的重要成果之一。科研人员依托“人造太阳”的研制技术,自主研发出超导质子治疗系统,能够精确高效治疗人体肿瘤。目前,该系统已完成调试,计划今年启动临床实验,有望为癌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此外,广东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也在航空航天关键部件、锂离子电池、稀土磁性、新型高温超导等领域产出了大量原创科研成果。利用散裂中子源的技术研制的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已在医院开展临床研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大科学装置在建设过程中就开始谋划成果产业化。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建设期间,就吸引了众多合成生物领域的研发企业汇聚于深圳光明科学城,形成了一个未来产业集群的雏形。北京怀柔科学城的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也采取了“边建设、边运行”的模式,此前已提供大量机时,产出了若干世界领先水平的基础研究成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作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等一系列具体部署。大科学装置通过“沿途下蛋”的阶段性成果孵化机制,不仅推动了基础研究的突破,还加速了技术向产业的转化,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 以质子治疗为例,过去这项技术基本依赖国外,设备从国外进口,治疗费用高昂。而现在,有了国产超导质子治疗系统,设备成本和运维费用有望大幅降低。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将为患者带来更加实惠的治疗选择。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入探索原始创新“沿途下蛋”的模式,加速大科学装置成果产业化步伐。合肥市发改委科学中心处处长李辰介绍,合肥先后组建了多个重点领域的研究院,集聚了一批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检测验证和技术经纪等人才,承接转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研究成果和衍生技术。 在创新赋能之下,合肥未来产业蓬勃起势。在核聚变、量子、商业航天等领域,都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赵卫东表示,我国科技创新呈现出国家投入高、创新成果产业化速度快、产学研合作紧密、政策支持体系完善等特点。同时,他也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投入持续增加,这些差距会逐步减小。 合肥工业大学校长郑磊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是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要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真正将科技创新成果广泛转化为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