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交流  财经前言
新证网 首页 财经 查看内容
10

新型能源体系构建加速,氢能储能成破局关键

摘要: 近日,第十届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指导,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主办,汇聚了众多行业精英,共同探讨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 ...

近日,第十届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指导,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主办,汇聚了众多行业精英,共同探讨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能源已从“替补能源”华丽转身为“主体能源”。自2020年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连续五年保持亿千瓦级的增长态势。2024年,这一数字更是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7亿千瓦,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6%,稳固了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电力新增装机中的主体地位。

然而,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于彤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风光电的快速发展是依托在常规能源发电基础之上的,这种依靠常规能源发电调节运行的模式并不可持续。在此背景下,新型储能技术应运而生,氢能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储能技术、氢能技术将与风光发电技术并驾齐驱,成为新能源技术的重要支柱。

多元储能技术成为了破解新能源发展难题的关键。截至2024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已达到18.89亿千瓦,占比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6.4%,同比提高了4.5个百分点。其中,风电、光伏发电规模更是达到了14.07亿千瓦,提前6年完成了我国对外宣布的“2030年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张益国指出,“十五五”将是未来发展需求最大的五年。在能源消费总量巨大、持续较快增长的形势下,为确保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左右、支撑实现全社会碳达峰,我们必须以更大规模、更大力度发展可再生能源。然而,新能源虽已成为装机主体,但其在容量支撑、灵活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尚未形成有效替代。因此,新能源需要加快“立起来”“靠得住”,尽快实现对传统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

风光资源虽然丰富且分布广泛,但其间歇性和随机性却成为了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风光发电规模的增加,新能源的消纳问题日益凸显。多位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储能技术。未来,我们需要研发高性能、低成本、长寿命的储能电池,推动热储能、氢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进步,并探索新型储能技术与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相结合的不同融合发展模式,以实现新能源的稳定供应和对传统能源的有效替代。

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国金认为,不同储能技术的有效融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储能系统的整体性能,带来更好的经济性。他特别指出,氢能是一种更有效的长时储能技术。通过可再生能源离网制氢,我们可以将可再生能源从“波动性电源”转化为“可储存、可调度”的清洁能源载体,实现就地消纳,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同时,可再生能源制氢不受电网约束,可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就近消纳,特别适用于远海岛屿、沙漠、矿区等电网未覆盖的偏远地区。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能源发展面临着更多机遇、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于彤表示,创新驱动是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与锻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业内普遍认为,促进能源产业跨界融合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必然要求。我们需要推动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探索“车网互动”模式,实现交通与能源的协同发展;同时,也要鼓励工业企业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更多利用新能源制氢产品,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在此背景下,氢能的应用场景也在进一步拓展。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联合氢能产业企业和科研院校共同编写的《中国氢能技术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在氢能应用环节,我国氢能应用技术正加速从单一交通领域向能源、冶金等领域拓展,化工领域用氢需求也逐步从灰氢向绿氢过渡。预计我国氢能在交通、化工、能源、冶金等领域的应用技术将在2030年前后步入成熟期,到2030年,我国各领域绿氢需求总量预计将达到500万吨左右。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氢能分会会长魏锁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氢能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产应用技术开发验证、项目示范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效。氢能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成本大幅下降,示范项目顺利推进,自主可控的氢能供应链基本形成。氢能产业已基本具备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的条件,氢能发展有了坚实的技术能力支撑。

魏锁进一步指出,氢能现阶段将进入发展瓶颈突破、商业化市场化导入的重要时期。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氢能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配套的政策制定、标准体系建设正在加速推进,示范项目增多、规模扩大,技术加速迭代升级,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提速。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副总裁、市场与智慧能源方案中心总经理叶凡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绿电和绿氢的应用是绿色的贯穿、绿色的延伸,我们需要不断进行多场景开拓布局。明阳将以智慧能源应用场景牵引需求,积极打造“风光储氢”整体解决方案,构建绿色能源完整生态链。

@



1.本文由入驻新证网新证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证网立场。
2.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
4.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10条评论

最新评论...

刘爸爸的关爱2025-3-27 00:00引用

就是这个意思!

花落丷莫相离2025-3-26 23:35引用

文章很棒,受益匪浅。

乾圆坤方2025-3-26 23:25引用

就是这个意思!

獒爸爸2025-3-26 23:04引用

很有同感,赞同!

神明之后2025-3-26 17:15引用

这篇文章让我收获很多。

支持一下

心彤2025-3-26 05:55引用

说到做到,支持!

常旭2025-3-26 03:07引用

赞同,无误!

拓讯达通信2025-3-26 00:34引用

简明扼要

西池2025-3-25 15:27引用

好内容

查看全部评论(10)

本文作者
2025-3-25 15:30
  • 214
    粉丝
  • 16619
    阅读
  • 10
    回复
热门评论
排行榜
Copyright   ©2015-2016  新证网    ( 京ICP备202202622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