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退市新规的全面落地实施,上市公司若触及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或财务造假等红线,将立即面临退市风险警示,尤其是被*ST处理后,其退市风险更是陡增。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6日,年内已有22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相关公告,与去年同期的3家相比,数量显著增长,这一变化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退市风险警示数量之所以增多,主要得益于退市新规的严格执行、财务指标动态趋严以及监管部门的主动“排雷”。这传递出严监管的明确信号,通过“应退尽退”和精准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有力推动了市场的优胜劣汰。 在这22家上市公司中,12家由未被实施任何风险警示直接变为ST或ST,3家由ST调整为ST,还有7家被叠加实施了其他风险警示。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表示,今年以来,监管层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加大,集中严打了一批涉及重大财务舞弊、虚假记载的A股上市企业,通过标识ST或*ST等严厉措施,强化风险警示,保护投资者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22家退市风险类型中,9家涉及重大违法类退市风险,占比颇高。以*ST东方为例,该公司因重大信息披露违法受到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此外,还有5家公司面临规范性退市风险,5家公司涉及其他类型退市风险,3家公司则涉及财务型退市风险。 田利辉进一步分析称,修订后的股票上市规则新增了对财务造假行为的约束,明确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行政处罚但未达重大违法退市标准的将被实施ST,目前已有多家公司因此被警示。同时,退市标准进一步细化,包括财务数据不达标、资金占用、内部控制缺陷等,触发风险警示的情形更加全面。此外,监管层还加大了对信息披露违规、资金占用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并向市场提前释放风险信号。 尽管上市公司被ST后面临较大的退市风险,但个别问题整改高效的企业也有望“摘帽”。今年以来,已有1家公司由ST成功蜕变至不再被给予任何风险警示,1家公司由*ST调整为ST。新疆浩源就是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成功实现了“摘帽”。 国浩律师事务所资本市场业务委员会暨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刘维建议,对于已经被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应积极寻找并购重组机会,并购优质资产以摆脱企业经营困境。 在监管利剑高悬之下,“退市警报”频频鸣响,当前A股投资生态正发生着积极改变。今年已有数家公司因触及退市指标而终止上市并摘牌。其中,ST大药因市值持续低于5亿元,且2024年营收、利润等经营数据无实质性改善,成为了A股市场上极少数同时触发财务类退市、交易类退市情形的样本公司,于3月21日终止上市并摘牌。退市卓朗则因曾连续5年财务造假触发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于3月6日终止上市暨摘牌。而ST美讯、*ST博信则因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总市值均低于5亿元,符合股票终止上市情形。 吴丹表示,随着新“国九条”等新规的落地和退市机制的日渐完善,A股市场的投资生态和估值逻辑已悄然发生重大变化。买壳、炒壳等价值意义已不复存在,市场正在逐步回归价值投资本源。 展望未来,吴丹认为,在“应退尽退”的严监管导向下,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扰乱市场秩序的企业将被加速出清,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将加速形成。只有合规经营、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立足,而投资者也应更加关注企业基本面,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田利辉则预测,A股退市将呈现常态化、多元化的趋势。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技术手段的进步,退市流程将更加顺畅快捷,多元化退市标准将更加全面适用。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的经验,A股退市制度有望在保障投资者权益的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测预警,提高退市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