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向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二季度即将到来,我国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如何?二季度宏观经济政策又将如何发力?针对这些问题,《证券日报》邀请了五位首席经济学家进行深入解读,他们分别是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和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 开局态势向新向好,为全年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前2个月,我国国民经济起步平稳,多项经济指标超出市场预期。受访的首席经济学家普遍预计,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将在5%左右,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速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罗志恒指出,中国经济总体延续去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的恢复态势,1月至2月经济数据“开门红”,工业和服务业、消费和投资同比增速均高于去年全年增速。他预计一季度GDP同比增速或达5.5%左右。 明明结合现有数据判断,一季度GDP增速预计将在5%左右,我国经济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复苏势头,整体呈现向好特征。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加快扩张,新能源汽车、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显示出工业生产的快速扩张。 伍超明表示,在多重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国内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新进展、市场预期和信心改善等因素影响下,1月至2月主要供需指标多数回升,经济开局向新向好。他预计一季度GDP增长5.3%左右。 消费和投资方面,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1月至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0%,升级类需求扩张,家电、通讯器材、家具等升级类商品销售亮眼。同时,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1%,制造业与高技术投资保持高增态势,基建托底作用延续,房地产边际改善。 内需确定性增长,二季度政策需持续发力 对于二季度的宏观经济政策,受访的首席经济学家普遍有较高预期。 罗志恒认为,要全面看待1月至2月经济数据“开门红”,既要看到宏观政策继续发力显效,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等因素的存在。因此,不能因一季度“开门红”而放松宏观调控力度,应持续发力,直至经济内生增长动能增强,进入良性循环。 伍超明预计,二季度我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可能增加,但上半年GDP平均增速在5%以上的概率较大。他建议,宏观政策需要“力度和进度”双轮驱动,力度上落实“更加积极有为”,政策进度上尤其是财政政策进度上要践行“能早则早、宁早勿晚”的要求。 温彬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前两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3.4%,显示出财政支出靠前发力的特征。他建议,二季度财政政策力度需要继续保持,加快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发行,优先支持基建、民生和新兴产业项目。 明明则表示,货币政策应配合财政发债,适时降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适时降息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支持楼市、股市稳定。加大对绿色经济、科技创新和小微企业的定向信贷支持,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伍超明分析称,政策举措应更多聚焦“振消费、强科技、深改革、稳地产、惠民生”等方向,以内需增长的确定性提振市场预期、对冲各种不确定性。他建议进一步扩大以旧换新商品范围,释放消费潜能。 连平认为,减税降费、以旧换新及房地产支持政策将持续释放消费需求,新消费领域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传统消费市场也将有所起色。 随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细化措施加快落实,与各种不确定因素抢时间,紧抓快干、靠前发力”,各项政策将会加速落地,以尽可能地对冲外部不利影响。受访的首席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我国经济开局向好的基础上,二季度宏观经济政策需持续发力,以确保全年经济增速目标的实现。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