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AI)产业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而在中国的版图中,成都这座千年古都正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迅速崛起。 近日,成都市发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预示着成都将在未来三年内迎来人工智能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根据《行动计划》的预测,到2024年,成都的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带动整个产业规模达到惊人的6000亿元;而到了2026年,核心产业规模更有望达到1700亿元,进一步拉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 然而,在人工智能这条新赛道上,成都面临着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模范生”城市的竞争压力,同时也需要应对后来者的追赶。那么,成都的破局机会究竟在哪里呢? 5月28日,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召开了一场人工智能产业宣传推介会,邀请了众多头部企业、行业机构和媒体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思路。在这场会议上,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开放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会议提出,成都将打造50个“人工智能+生产”深度融合场景,以此抢占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的高地。这一举措正是成都基于自身优势所制定的产业发展战略。据成都市经信局人工智能产业处的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成都的人工智能企业中,有70%集中在应用领域。因此,结合大模型技术等人工智能前沿热点,成都将培育行业大模型应用矩阵作为关键技术攻关的重要方向。 特别是在工业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潜力巨大。根据《行动计划》的规划,成都将深化人工智能对新型工业化的赋能作用,力争在2026年前打造不少于50个“人工智能+生产”创新应用场景。这意味着成都将充分利用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来赋能传统行业,分行业推进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从而实现产业链条的整体提升。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以家具行业为例。在传统模式下,由于大厂“批量化”生产和“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客户的个性化定制往往只能依赖小厂进行生产,这导致了产能不足的问题。然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大模型技术,小厂可以弥补设计能力的不足,将更多的人力从设计环节解放出来投入到实际生产中,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实现批量定制化的生产创新。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思路的可行性,会议现场还分享了一个实际案例。一家位于成都的工业大模型龙头企业已经成功研发了质检大模型并在工厂进行了应用。这一大模型不仅大大提高了质检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为工厂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和实际行动的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成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未来三年内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辉煌的前景。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