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创板开市五周年的到来,其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6月19日,证监会发布了八条新措施,旨在进一步深化科创板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五年来,科创板从首批25家公司发展壮大到573家上市企业,累计IPO融资额高达9107.89亿元,总市值已达到5.25万亿元,展现了强劲的市场活力。 作为A股首个试点注册制的板块,科创板为优质科创企业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融资环境。然而,这一制度也带来了IPO发行超募现象的普遍性。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科创板上市公司中,超募企业占比高达六成,其中最高超募率超过800%,最高超募金额超过300亿元,这一现象引人深思。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超募企业的特征及其上市后的表现,我们以超募率前30名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了深入分析。 数据显示,这30家企业的平均超募金额达到了18.26亿元,最高超募金额更是高达48.84亿元。与此同时,平均超募率高达308.9%,最高者甚至达到了惊人的869%。相比之下,所有科创板企业的平均超募金额和平均超募率则显得相对温和。 值得注意的是,高超募率的背后往往伴随着高发行市盈率。研究发现,超募率前30名企业的平均发行市盈率高达155.7倍,远超科创板的平均水平,甚至出现了发行市盈率超过700倍的情况。 然而,这些高超募率、高市盈率发行的企业在上市后的股价表现却并不理想。截至6月24日,超募率前30名企业中,有近九成的企业股价已跌破发行价,平均跌幅达到了42.81%。这一现象无疑给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另一方面,这些超募企业在募投项目的建设进度上也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据统计,超募率前30名企业的募投项目进度平均仅为52.7%,按此速度推算,募投项目平均需近5年时间才能完成。其中,有4家企业的项目进度甚至不足20%。 例如,“新冠疫苗第一股”康希诺,其募投项目进度仅为13.8%,这主要与其变更了募资投向有关。原IPO第一大募投项目“生产基地二期建设”的投资进度至今仍为0%,而变更后的项目进度也仅为46.59%。 科创板在推动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超募现象的普遍性和高市盈率发行后的股价表现不佳等问题也值得关注。对于投资者而言,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更应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和募投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以做出更为理性的投资决策。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如何进一步优化注册制下的IPO发行制度,平衡企业融资需求与投资者利益,也是未来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