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求对《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为新型储能产业的未来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根据意见稿,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将全链条展现国际竞争优势,培育出3~5家千亿元以上规模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同时,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供给能力将持续提升。 意见稿明确指出,将加快锂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成熟技术的迭代升级,并推动钠电池、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的工程化和应用技术攻关。此外,还将发展压缩空气等长时储能技术,适度超前布局氢储能等超长时储能技术,并鼓励结合应用需求探索开发多类型混合储能技术。 近年来,随着新型能源体系的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体系中的占比逐渐增加,对储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型储能产业因此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成为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约86%。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及“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储能系统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申港证券研报认为,风电和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随机性、波动性需要储能系统协调运行,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储能系统建设仍有望保持高景气。 这一趋势在资本市场上也得到了验证。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A股中布局储能产业链的上市公司共有50家,9月以来普遍上涨,平均涨幅达到31.47%,远超大盘表现。其中,南都电源、天宏锂电累计涨幅更是超过100%。 从业绩层面来看,19只储能概念股三季报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展现出良好的盈利能力。百川股份、通润装备、好利科技等公司增幅居前,分别达到了264.57%、151.47%、95.49%。百川股份更是通过子公司海基新能源在储能领域深耕多年,应用领域覆盖广泛,案例丰富。 新型储能产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阶段,储能系统建设将持续保持高景气。随着政策扶持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推动,新型储能产业有望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