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化”下半场的激烈角逐中,车企们纷纷下场“造芯”,以期在智能汽车的浪潮中抢占先机。 新势力与传统车企齐头并进11月6日,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在“小鹏AI科技日”上,隆重展示了公司自研的“图灵AI芯片”。这款专为AI大模型定制的芯片,拥有40核处理器,潜力巨大,可广泛应用于AI汽车、AI机器人、飞行汽车等多个领域。而早在去年9月,蔚来汽车也公布了其自研的智驾芯片“神玑NX9031”,并于今年7月份宣布流片成功。理想汽车同样不甘落后,正在积极推进自研芯片项目,计划年内实现流片。 除了这些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如比亚迪和东风汽车集团也在积极布局芯片产业。他们或通过自研,或通过投资,产品线已覆盖车身控制芯片、智能座舱芯片、自动驾驶芯片等多个细分领域。 自研芯片: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纪雪洪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智能化已成为汽车行业竞争的核心,而芯片则是决定车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他强调,像英伟达这样的公司,芯片利润毛利率高达90%,车企自研芯片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成本,提升竞争力。 特斯拉作为自研芯片的先行者,其FSD芯片已在全系车型上大规模搭载,累计出货量超过800万颗。特斯拉的成功,无疑为其他车企树立了榜样,促使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入到自研芯片的行列中。 投资合作:传统车企的稳健之选与新势力车企倾向于自研芯片不同,传统车企更偏好通过合资或战略投资的方式参与芯片产业。以吉利汽车为例,其与安谋科技联合成立的芯擎科技,已推出国产7nm智能座舱芯片“龍鷹一号”,并搭载在领克08车型上量产上市。东风、上汽、一汽等传统车企也通过战略投资入局芯片产业,加大布局力度。 比亚迪则采取了“两手抓”的策略,一方面投资芯片半导体企业,另一方面在智能驾驶技术研发上加大自研力度。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未来公司将在智能驾驶领域投入巨资,聚焦包括生成式AI、大模型等在内的智能驾驶技术研发。 研发投入与降本的博弈虽然自研芯片能带来诸多优势,但高昂的研发成本和漫长的周期也让不少车企望而却步。辰韬资本联合发布的研报显示,以7nm制程、100+TOPS的高性能SoC芯片为例,其研发成本高于1亿美元。然而,即便如此,车企依然选择入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本考量。 以蔚来汽车为例,其所有产品均标配4颗英伟达Orin-X芯片。按照蔚来2023年的销量和采购数量估算,单颗Orin-X芯片价格不菲。而蔚来自研的神玑NX9031芯片,单芯片性能可匹敌四颗Orin-X芯片,替代后能显著节省成本。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此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虽然特斯拉等少数车企已经成功自研芯片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并不意味着其他车企也能轻易复制其成功路径。自研芯片需要高投入和长周期,涉及人才招募、团队构建、组织整合等多个方面的磨合。 结语:长期投入,未来可期尽管自研芯片面临诸多挑战,但车企们依然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他们深知,只有掌握了芯片这一核心技术,才能在智能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是自研还是投资合作,车企们都在为未来的智能化竞争积蓄力量。虽然短期内难以见效,但只要坚持下去,未来可期。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