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商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监事长马学雷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当前,民办高教公司通过直接运营学校实现盈利确实面临难度,但转型为教育服务型企业或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多元化发展路径,完全具备盈利潜力。” 民办高等教育企业在港股市场中独树一帜,它们以运营民办大中专院校为核心业务,依赖学费和住宿费等收入维持运营。自2017年至2020年,多家民办高教公司纷纷赴港上市,逐渐形成了港股中的民办高教板块。 2021年,民办高教公司备受市场青睐,行业龙头的市值一度突破450亿港元。然而,近两年民办高教公司的股价普遍大幅下跌。截至2025年1月2日,21家民办高教公司中有11家股价已跌破1港元,民办高教公司的未来发展路径备受关注。 民办高教股经历大起大落。2017年2月,宇华教育作为首家民办高教公司在港股上市,随后民生教育、新高教集团、中教控股等行业龙头也相继登陆港股。几年间,民办高教行业掀起了赴港上市的热潮,港股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办高教板块。这些公司以相关民办高等院校为经营基础,通过收取学费和住宿费等获取收入和利润。上市的高教公司旗下大多拥有多家院校,一些行业龙头的院校数量甚至超过20所。由于资产优良、经营稳定,这些公司在上市之初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 2021年,港股高教公司迎来了“高光时刻”,行业龙头中教控股的市值一度突破450亿港元,宇华教育、希望教育(现证券简称“希教国际控股”)、中国科培等公司的市值也普遍在100亿港元以上。然而,好景不长,从2021年下半年至今,港股民办高教股的股价普遍大幅下挫。据Wind统计,目前21家港股民办高教公司中,市值最高的中教控股仅为90亿港元,相当于高峰期的五分之一。曾经市值超过250亿港元的宇华教育,如今总市值仅剩13.3亿港元;市值曾超过180亿港元的希望教育,最新市值也仅约13.1亿港元。据统计,21家公司中有16家公司的股价较高峰期下跌了70%以上。 晟泰教育投资集团总裁、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民办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陈炜向证券时报记者分析了民办高教公司在资本市场遇冷的原因。他表示,这主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民办高教行业政策的变化、市场对教育行业重资产投资的不看好,以及民办高校办学面临的挑战如生源萎缩等。 从扩张走向收缩,民办高教公司的命运发生了逆转。这些公司的收入与学生数量和学费高度相关,因此上市后纷纷进行大量兼并收购以扩展规模。然而,随着政策变化和资本市场遇冷,2021年后民办高教公司的扩张戛然而止。近两年,部分民办高教公司已从扩张转向收缩,尤其是2024年,已有多所民办高等院校被相关上市公司出售。 陈炜指出,民办高教公司前几年的快速扩张呈泡沫化发展,近年来一些公司出现债务违约等问题,再加上大环境的变化,都对行业形成了冲击,这也是影响民办高教公司估值的重要原因。兼并收购停止后,民办高教行业的整体收入和利润增速也大不如前,甚至有个别公司在2024年出现债务违约。 尽管扩张停止,但维持现有的招生和收入规模也并非易事。从最新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多家高教公司在最新学年(2024/2025学年)的招生人数几乎已停止增长。虽然行业整体招生尚未出现下跌,但市场对未来的招生情况并不看好。 马学雷表示,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民办高等院校的招生还可以基本上招满,但未来能否继续保持这一态势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他对于一些学校仍在扩建的做法表示不赞同。 那么,民办高教公司的出路在何方?2016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允许民办学校的举办者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营利性民办学校。然而,在目前的政策下,民办高校登记为营利性高校存在一定难度。但马学雷认为,民办高教公司并非没有发展空间。 他表示,民办高等院校现在需要解决的是教学质量、就业质量等问题。未来谁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民办高教服务,在专业建设、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面努力提升,适应社会发展,或许就能得到社会和资本市场的认可。 陈炜也认为,民办高教公司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的企业,最核心的还是要踏实办学,把专业办好,就业做好,把产教融合做得更深入,这将有助于企业及院校的长远发展。他建议民办高教公司可以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来调整办学方向,在市场刚需、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上做布局,加大投入,提升自身的专业竞争力。 此外,海外市场也被视为民办高教公司业务发展的一个突破口。陈炜表示,民办高教公司可以出海开展国际化办学,与一些好的学校合作中外办学项目、国际交流项目,也可以直接收购海外院校。目前出海已经是一个明确的路径及风口。 实际上,过去几年多家民办高教公司的业务布局已经拓展到了海外。希望教育旗下已有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泰国西那瓦国际大学、匈牙利维克勒商学院三所海外院校,并计划全面提升现有海外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规模。宇华教育也在泰国经营泰国斯坦福国际大学。中教控股截至2024年8月31日止年度来自国际市场的收入达到2.44亿元,其国际教育课程的新生人数同比增长超100%。 然而,相对于国内,海外高教市场的状况更为复杂。民办高教公司在海外市场的拓展难以像几年前在国内一样迅猛。目前港股主要高教股海外市场收入占比都不高,在海外市场“撑起一片天”之前,民办高教公司还需要积极寻找合适的产业“突围”机会。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