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公告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至关重要。然而,近日两家上市公司的公告却出现了雷同的“笔误”,而这一切似乎都指向了它们的共同保荐机构——中信证券。 春节后开市不久,上交所和深交所就频繁发布了变更保荐代表人的公告。在浏览这些公告时,一个有趣的“雷同”现象引起了行家的注意:穗恒运A(000531.SZ)和凌玮科技(301373.SZ)两家公司发布的变更保荐代表人公告中,新委派的保荐代表人廖俊民的履历部分,竟然在同一位置出现了相同的笔误——“中信证券股份有公司”。 这样的“雷同笔误”显然不是巧合。很有可能是中信证券提供的原始通知函中就存在错误,而两家上市公司在未经仔细核对的情况下,直接复制并发布了这份存在瑕疵的公告。虽然“笔误”并不构成“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但对于承诺“真实、准确、完整”的公告来说,这样的“瑕疵”无疑让人感到“膈应”。 事实上,这并不是中信证券第一次在公告中出现笔误。今年年初,行家就曾留意到中信证券签署的青岛青禾人造草坪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岛青禾)IPO文件中存在笔误。这种频繁的“低级错误”不禁让人对中信证券的专业能力和工作严谨性产生质疑。 在保荐代表人新老交替的背景下,这样的“笔误”更显得不合时宜。李威,这位在中信证券执业多年的保荐代表人,近日因工作变动不再负责两家公司的持续督导工作。而接替他的廖俊民,则是一位资历较浅的保代新手。这样的新老交替本就让人关注,而公告中的“笔误”更是将中信证券的保代队伍推到了风口浪尖。 事实上,中信证券的保代人员正在逐渐更迭。虽然2023年底时,中信证券的保代数量仍为行业第一,但2024年内其保代数量却有所下降,与中信建投的差距也在缩小。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信证券的保代队伍面临着新老交替的压力和挑战。 除了保代队伍的更迭外,中信证券在投行业务方面也面临着考验。今年以来,其在沪深两市有过更新的IPO项目数量并不多,且与其投行地位相比显得有些逊色。同时,在储备项目方面,中信证券也失去了行业第一的位置。 业务量下降、投行之间的竞争加剧……这些都倒逼中信证券对执业质量与风险控制更为严苛。对于中信证券来说,如何平衡业务拓展与质控管理,将成为考验其行业领导地位的关键。 而对于投资者而言,此类“低级错误”的频繁出现,或许正是观察投行业务成色的另类风向标。在资本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投资者对于券商的专业能力和工作严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中信证券作为行业领头羊,更应该以身作则,为整个行业树立榜样。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