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高低切换演绎完毕,内外资回流港股的趋势预计放缓,港股明显跑赢A股的状况或告一段落。随着年报季的到来,市场将回归业绩驱动,A股核心资产蓄势待发。同时,特朗普的“政策三部曲”进度加快,美国年中发生衰退的概率明显提升。尽管美国衰退预期交易不会影响中国资产,但真实的衰退若发生仍会带来负面影响。预计春季躁动的中后段,纯资金驱动的主题将降温,建议投资者聚焦A股和港股核心资产。 在行业层面,科技与高端制造领域备受瞩目。国产算力、端侧AI、锂电、军工、港股互联网和港股创新药等细分领域值得关注。供给端出清领域,铝、钢铁和面板等行业或有机遇。消费领域,线下新零售展现出潜力。此外,从一季报潜在超预期的角度看,风电零部件、工程机械、汽车电子、眼科药店、服务性消费等细分环节也值得关注。 华安证券认为,消费主线是否迎来机会?近期消费板块表现较好,原因在于消费属于滞涨和低估值方向,在大盘高位震荡、行业轮动加速、消费政策提振和预期改善背景下迎来轮动补涨。但后续经济恢复力度仍弱,消费专项提振行动的政策力度将落地,市场预期将回归。因此,消费的主线级行情未至,时间和空间都将有限,但内部存在继续轮动的可能。建议关注短期有性价比、中长期有战略配置价值的银行、保险,以及有政策催化的医药、汽车(不含零部件)、家电(不含零部件)。 中信建投指出,短期市场需要再平衡,继续关注景气与季报因子。本周指数站上3400点,总市值创新高,市场走势验证了此前的判断。当前内需复苏仍以结构性为主,短期可适当再平衡,重视一季报景气方向,中期“AI+”仍是核心主线。建议关注有色、建材、地产、电子、通信、传媒、计算机、机械设备等行业,以及深海科技等主题。 民生证券表示,三月市场转换,不止于高低切。随着美国经济走弱,美国例外论被打破,投资者的关注点也在转移。当前中国的亮点在于消费侧的变化,过去3年压制传统消费的因素在缓解,政策力度加大的同时也更注重长效机制的改革。海外的亮点在于实物资产的价格中枢或将系统上移。建议关注顺周期消费板块、有色金属、原油和下游化工、受益于中欧两大经济体财政扩张的资本品,以及金融板要从红利切向顺周期。 中泰证券分析称,如何看待本轮美股风险与对国内科技股影响?特朗普2.0政策下,全球市场面临不确定性。美股风险的演绎将带来两大影响:强化“东升西降”的叙事,A股或恒生科技相对收益强于美股;全球科技股估值中枢下降。低位的军工、有色、核电等安全类板块或是接力高位科技股的主线。 海通证券则提醒,美股大跌对A股真是好事吗?回顾历史,美股大跌时A股港股表现均不佳。美国经济在全球占比高、影响力大,全球权益资产均难独善其身。最佳情景是美股震荡、A股港股涨。AI革命如顺利助力中国新旧动能转换,中国资产有望再现重估。 兴业证券认为,中国资产重估进一步扩散。本周上证综指再创年内新高,中国资产重估正在向消费、大金融等核心资产扩散。在科技突破为引领、各类政策积极加码的宏观、产业环境下,以科技为主线、同时各类顺周期资产积极修复,两者相辅相成。后续各个环节景气改善预期较强的方向,有望成为本轮重估扩散的重要线索。 国泰君安延续股指震荡的判断,但指出股指下行风险有限。策略上更重视增长逻辑与业绩变化,仍需警惕关税对外需的冲击。主题推荐包括人口战略、AI智能体和自主可控等。 华西证券表示,大额消费迎政策支持,普涨成本轮牛市主要特征。本轮中国科技牛行情改善了国内居民的投资与消费预期。后续随着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落地显效,本轮牛市有望从科技结构行情向普涨演绎。行业配置上,关注受益于提振消费政策的内需板块和涨价相关的资源品机会;中期仍看好科技产业趋势下的“新质牛”资产主线。 中银证券认为,短期市场出现高低切换再均衡,静待宏观政策发力续补指数上行动力。当前市场风格的反转趋势尚未形成,2025年弱复苏背景下A股市场大概率仍将呈现“红利搭台,成长唱戏”的风格特征。科技板块仍有催化,行情或将持续演绎。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