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项革命性的新技术横空出世,投资者往往被其无限的可能性所吸引,狂热情绪迅速推高股市。然而,这种狂热最终可能导致市场过热,股价飙升至荒谬的高位,随后一切轰然崩溃。这一场景,是否让你感到似曾相识? 25年前,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就给我们上了这样一课。从1995年Netscape的火爆IPO开始,互联网热潮席卷全球,标普500指数在短短几年内几乎翻了三倍,纳斯达克100指数更是飙升了718%。然而,狂欢之后是寂静,泡沫破裂后,纳斯达克的市值蒸发了超过80%,标普500指数也几乎腰斩。 如今,AI热潮似乎正在重演当年的互联网泡沫。自2022年10月以来,标普500指数已飙升72%,总市值增加了超过22万亿美元。然而,危险的信号已经开始显现,纳斯达克100指数已下跌超过10%,进入修正区间,标普500指数也一度逼近这一水平。这种对称性,让人不禁想起25年前的那场灾难。 亿万富翁风险投资家Vinod Khosla指出,投资者只有两种情绪:恐惧和贪婪。他认为,我们已经从恐惧转向了贪婪,当市场被贪婪支配时,就会出现不加区分的估值。 然而,互联网时代和AI时代的主要区别在于程度。虽然本轮AI热潮同样惊人,但与互联网泡沫的极端相比仍显逊色。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概念,对社会、商业和整个世界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这种变革性导致了大规模投资的浪潮,人们生怕错过这场盛宴,于是纷纷涌入,其中有些投资会成功,但更多的可能会失败。 AOL前主席兼首席执行官Steve Case对此深有感触。他曾在互联网泡沫顶峰时推动了对时代华纳的收购,结果却是一场灾难。合并后的公司股价暴跌、盈利状况恶化,最终在2009年拆分。这正是华尔街现在担心的事情:AI热潮是否会重蹈互联网泡沫的覆辙? 不过,参与本轮AI热潮的企业与当年的互联网公司截然不同。互联网泡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未盈利的初创公司推动的,而有些公司仅仅通过在公司名称中添加“.com”就能成功上市。而AI热潮的核心则是少数几家全球最盈利、最具财务稳定性的科技巨头,如Alphabet、亚马逊、苹果、Meta、微软和英伟达。 这些科技巨头在AI领域投入巨资,但预计仍能创造巨额的自由现金流。相比之下,互联网泡沫时代的公司几乎没有这样的资本支撑,资金更多是投向未盈利的初创公司。因此,通过市盈率等传统估值指标来比较两个时期变得困难。在互联网泡沫时期,由于许多热门公司根本没有盈利,传统估值方法几乎失效。 然而,这并不能消除市场对AI热潮的担忧。投资者面临的风险是,类似的情景可能再次上演。AI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但科技泡沫的真正赢家往往不会立即显现。最大受益者可能尚未诞生,这是互联网泡沫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教训。 中国DeepSeek推出的“高性能+低成本”大模型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这一模型的出现让市场意识到了风险,并引发英伟达市值单日暴跌5890亿美元。投资者担忧更便宜的AI模型可能削弱对英伟达计算硬件的需求。这一事件提醒我们,AI行业的主导者地位还远未确定。 因此,在追逐AI热潮的同时,投资者应保持警惕,不要被无限的可能性冲昏头脑。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我们也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