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存款利率的下降、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收益的持续下行以及大额存单的一票难求,手握余钱的投资者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银行销售的权益类理财产品。这类产品,与权益市场紧密相连,以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为主要投资标的,净值随市场波动,风险等级相对较高,但也因此可能带来更高的收益。 近期,各大理财机构纷纷加大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以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目前待售的权益类理财产品有8只,存续期的有36只,而待售的权益和混合类理财产品更是多达200多只。然而,业内人士也提醒投资者,权益市场波动较大,应审慎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切勿盲目购入。 银行理财“含权”量显著上升 在中国理财网待售的权益类理财产品中,中银理财和高盛工银理财成为了主力军。其中,中银理财的7款产品均属于慧富系列,持有期从30天到368天不等,满足了不同投资者对资金流动性的需求。而高盛工银理财的“盛鑫红利精选量化权益理财产品1期”则采用了红利精选量化权益投资策略,既关注高股息,又评估企业分红的持续性和潜力。 今年以来,理财公司布局权益理财产品的步伐明显加快。普益标准数据显示,1月新发理财产品中,“固收+”类、混合类与权益类产品的发行占比超过了76%,为2024年下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3月以来,更是有多只含权理财产品密集上架,如兴银理财富利兴成阿尔法一个月持有期2号混合类理财产品、阳光橙安盈增强5期(封闭式)等。 股市的较好表现也带动了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上行。记者注意到,招银理财的多款权益类产品今年以来收益超过了6%。一位投资者许先生表示,他购买的权益类理财产品今年已实现了超5%的收益。 监管政策的优化也为银行理财参与权益市场提供了更多便利。普益标准研究员崔盛悦指出,监管部门自2024年秋季开始就鼓励银行理财积极参与权益市场,今年初又印发了相关实施方案,对银行理财参与权益市场投资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了优化。这意味着,银行理财可以直接参与资本市场投资,提升了投资效率,有机会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 权益类产品占比仍待提升 尽管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在加大,但其规模占比仍然偏低。记者注意到,自2024年9月底权益市场“行情反转”以来,市场净值型混合类产品的规模整体呈现出增长态势,但权益类产品规模却有所下降。截至2025年2月底,两类产品合计占比仍不超过3%。 国信证券研报也指出,现阶段银行理财产品中含权比重较高的混合及权益类产品合计规模不到1万亿元,占比3%左右。权益类资产投资占比亦不足3%,如果剔除收益稳定的优先股,理财配置的纯权益类资产规模在1%左右。 崔盛悦认为,这与银行理财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有关。银行理财客户以中低风险偏好为主,对产品收益波动较为敏感。而权益市场波动较大,投资风险相对较高,与投资者偏好存在一定偏差。此外,混合类、权益类产品数量相对较少,以及理财公司对权益类资产的投资经验和能力相对欠缺,也制约了这两类产品规模的增长。 为了破解这些难点,理财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记者注意到,多家理财公司近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权益投资经理,要求应聘者具备丰富的投资管理经验和绝对收益风格。同时,各理财公司的混合和权益类产品收益普遍不错,也加强了理财公司布局含权产品的信心。多家理财公司在2025年资产配置展望中表达了对权益市场行情的乐观态度,表示要发行更多权益类产品,提升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 投资者需审慎评估风险 2024年9月以来的一波股市反弹,让权益类产品彻底翻身。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9月,混合类和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均环比由负转正,分别增长了18.17%和59.76%。这也使得多家理财公司的权益类理财产品受到了中高风险投资者的追捧。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公司借着这波强劲反弹来兜售产品,突出显示短期高收益率,却忽视了产品的长期表现和风险。金融监管专家周毅钦提醒投资者,在购买权益类理财产品时,要充分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准确审慎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是否符合相关产品的等级要求。同时,要深入了解管理人的实力,优先选择成立时间长、信誉良好、规模领先、权益方面投研能力强、业绩稳定的理财公司。 此外,投资者在购买前还要仔细了解产品相关细节,研读理财产品说明书,知晓投资标的、投资比例、投资风险、业绩比较基准等关键信息。同时,也不能忽视产品费率,如管理费、销售费、托管费等,因为权益类产品的收费较其他类型理财产品明显偏高,这些费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收益。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面对市场波动和投资者多样化需求,理财机构也要加强市场沟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投资者教育活动,帮助客户了解权益类产品的特点、风险及投资策略。同时,要强化“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原则,持续提升国民金融素养,引导投资者养成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