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一大挑战,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总数已突破7亿大关,其中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占据主导。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吸入制剂凭借其独特的肺部靶向递送机制,成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首选方案,展现出快速起效与精准治疗的双重优势。 随着药物递送技术的不断突破,吸入制剂的应用领域正不断拓展,从传统的呼吸系统治疗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全身性生物药递送等新兴领域延伸。这些新领域的开拓,不仅拓展了吸入制剂的临床应用边界,还与传统治疗领域的稳步增长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动全球吸入制剂市场迈入黄金发展期。 全球吸入制剂市场规模庞大,预计约为600亿美元,并持续受到人口老龄化、空气污染加剧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等因素的驱动。其中,中国作为新兴市场代表,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医疗支出的增加、医疗可及性的提升以及疾病认知的增强,使得吸入仿制药以其成本优势迅速填补原研药价格缺口,推动中国吸入制剂市场快速扩容。 据统计,中国COPD患者约1亿人,哮喘患者达6470万,但疾病认知与治疗水平显著滞后,形成巨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在此背景下,中国吸入制剂市场规模预计从2021年的约200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39亿元,2030年更将达到27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8.1%。政策创新正在重塑市场格局,国产仿制吸入制剂凭借价格优势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有望成为全球吸入制剂市场的重要引擎。 吸入给药装置作为吸入制剂的核心技术壁垒,其性能直接影响药物在呼吸系统的沉积效率和患者的用药顺应性。气雾剂(MDI)、粉雾剂(DPI)等装置的设计涉及多学科交叉领域,技术难度极高。过去,国际巨头通过装置专利构筑壁垒,全球高端吸入给药装置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然而,随着原研药专利的到期和仿制药市场的崛起,中国吸入制剂企业正迎来破局之机。 在国际仿制药市场领域,印度和美国的仿制药巨头已率先布局吸入制剂市场,并取得显著成效。国内方面,阿斯利康等大力投入吸入气雾剂产品生产,旨在增强在吸入制剂领域的产能与市场供应能力。同时,国内企业如长风药业、健康元等也在积极追赶,全力推进相关项目,推动吸入制剂行业的发展。 在这一竞争态势下,国内吸入给药装置企业迎来了技术突破的窗口。作为后起之秀,亿索智能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短短几年内便在吸入制剂装置领域构建起差异化竞争力。公司已实现气雾剂(MDI)、干粉吸入剂(DPI)、软雾剂(SMI)、鼻喷剂四大主流装置全布局,破除国外垄断,开发完成及正在开发的重量级产品方案超过50种,申请各项专利100余项。 亿索智能的创新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方面,公司通过专业的技术解决方案,帮助药企突破“制剂+装置”双重技术壁垒,将研发资源聚焦于药物创新;另一方面,公司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实现关键零部件100%国产化制造,核心组件成本显著降低,良品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这种“交钥匙工程”模式已服务国内外众多吸入头部企业,推动多款吸入仿制药加速上市。 在全球化进程中,亿索智能以及泛卡医药已成为在国际市场建立稳定销售渠道的中国装置品牌。亿索智能董事长兼CEO石磊先生表示:“我们的使命是带领中国吸入给药装置占领国际市场,责任是支持中国吸入给药行业发展。我们致力于让药企专注药物研发,而不用为装置性能担忧,同时通过优化装置递送,提高性能,降低成本,让老百姓用得起高质量的吸入药物。”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吸入制剂市场步入“中国时间”,亿索智能将继续深耕技术,推动中国吸入制剂行业加速国际化进程。国产创新的加速迭代,有望让每一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都能用上“中国智造”的高效、安全、可负担的吸入药物。亿索智能正以装置创新为支点,从打破垄断到引领标准,从本土突围到全球布局,用“中国方案”重新定义吸入给药的未来。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