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近日,《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印发实施,特别强调要加快完善低空经济监管体系,有序发展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领域,低空经济的蓝图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如今,低空经济的成果已经悄然“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湖北武汉,短途出行可以乘坐“空中巴士”,享受便捷高效的空中交通;在广东深圳,外卖可以由无人机快速投递,让美食更快到达顾客手中;在福建泉州,脐橙搭乘无人机“飞”出果园,直接送达消费者手中。这些得益于政策端、产业端、创新端的良性互动,低空消费正迸发出蓬勃生机。最新公布的1月份至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民用无人机产品产量在制造业中表现亮眼,同比增长高达91.5%,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低空消费的潜力远不止于此,它还将对产业链带来乘数效应。以消费级无人机为例,其普及将带动硬件制造、软件开发、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态。据预测,今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飙升至3.5万亿元。从低空经济到低空消费,不仅是政策层面的深化推进,更是从顶层规划转向场景落地、从产业培育转向消费拉动的积极信号。 要让这个万亿级市场“飞”得更稳、更好赋能消费,我们需要从立规矩入手。2024年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的正式亮相,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低空消费的监管涉及数据安全、飞行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低空飞行器管控等多个方面,需要全域协同发展机制的不断完善和低空经济管理职责权限的逐渐清晰。未来,随着更多制度性突破的加速推进,消费场景将更快落地,低空经济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加快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准发力点。近日,武汉公布了24条低空试点航线,其中都市空中观光线成为一大亮点。这样的实践创新不仅满足了百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还激活了文旅新业态,为城市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示范。对于业内企业来说,抓住政策机遇、推出更多优质产品,就有可能站上风口、乘势而起。 当然,有序发展是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无人机“黑飞”现象屡有发生,严重扰乱了生产、生活秩序,甚至威胁到航班的正常起降。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管控力度,及时发布无人机禁止飞行区域等相关信息;同时,消费者也要遵守规定、合法使用无人机。只有各方合力筑牢安全底座,才能推动低空消费健康发展、行稳致远。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