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案例层出不穷,从宇树科技的“秧歌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到DeepSeek(深度求索)吸引全球目光,每一个精彩瞬间都是我国创新实力的生动展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这一战略部署,不仅是推进科技强国战略的稳固支撑,更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大引擎。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科技创新如同源头活水,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产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8%,科技创新正加速转化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最大增量。同时,产业创新也牢牢守住实体经济这个根基,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7.7%,新能源汽车年产量更是突破1300万辆,全球占比超60%。 这些辉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近年来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支持。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到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再到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这些政策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各地也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出台相应举措,如江苏省会同教育部落地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陕西省成立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共同体,这些举措都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然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并非一帆风顺,还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卡点、堵点。科技成果转化不及时、人才资源流动存在障碍、协同创新存在“两张皮”现象等问题仍待解决。因此,我们应坚持问题导向,把握系统集成、协同配合的工作主基调,稳妥有效施策。 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核心力量。要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同时,要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机制。通过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逐渐形成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体的新型创新体系。 要突出人才创新的核心地位。科技竞争、产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我们要努力培养一大批既懂科技又懂产业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同时,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创新热情。通过释放高校师生创新潜能,总结提炼有效的培养模式,让人才创新实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 要打造生态创新的关键能力。当前,“科学—技术—产业”演进周期缩短,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速。在产业创新方面,我们要加强新领域新赛道的机制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同时,要坚持“四个面向”,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聚焦关键能力,高标准推进技术等创新要素市场化,确保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此外,还要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通过创新风险共担基金降低企业试错成本,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健康生态,让创业者勇闯敢闯“无人区”。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