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耐力号载人“龙”飞船因厕所中的爆破盘破裂,导致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时间延迟了30多分钟。这一小插曲虽然未对航天任务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再次将公众的目光引向了太空厕所这一特殊而重要的设施。 在太空生活中,航天员面临的诸多挑战中,上厕所无疑是最为棘手的一项。由于载人航天器内处于微重力环境,水不会自然下流,因此传统的抽水马桶在这里无法派上用场。取而代之的是抽气马桶,它依靠气流将排泄物带走,使用时航天员必须紧贴马桶边缘,确保密封性,其工作原理类似于吸尘器。 早期的太空抽气马桶设计相对简易,与塑料套相连,如厕后需快速关闭橡皮阀,将排泄物导入不透气的橡皮口袋或尿液储存箱。然而,这种方法因可能污染空间环境而逐渐被弃用。现代太空抽气马桶则更为先进,分为大便器和小便器两种,设计更加精准高效,同时考虑到了防止交叉感染和提高使用效率的需求。 然而,即便硬件设施完备,太空如厕仍需解决人体“配合”的问题。航天员在执行任务前需接受如厕技术训练,确保自己臀部与马桶座部的相对位置准确无误,否则排泄物可能在微重力环境中四处飘散,造成“灾难”。此外,宇航员在太空中放屁也需谨慎,以免因反作用力被推走或污染航天器环境,甚至引发爆炸。 太空厕所系统出现故障并非罕见。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因厕所系统故障导致宇航员陷入困境的事件。例如,美国航天飞机上的小便装置曾因出口处结冰而堵塞厕所,使得机上的宇航员几乎陷入困境。而“国际空间站”上的厕所也曾因泵分离器进水故障导致宇航员遭遇“如厕难”。 美国载人“龙”飞船的厕所设计虽然相对先进,拥有360度视野和伸缩式马桶等特色,但也多次出现故障。如风扇机械故障、尿液泄漏等问题,迫使宇航员在返航途中穿上“尿不湿”。这些问题暴露出太空厕所系统在技术上面临的挑战。 客观来看,太空厕所系统容易出现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环境特殊,微重力环境要求厕所系统必须具备特殊的收集和处理系统;二是技术受限,太空马桶的设计需考虑人的生理需求、设备重量、体积和维护便捷性等多重因素,技术复杂性增加了故障风险;三是维护不当,太空任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太空马桶的维护和修理难度大增。 太空厕所系统的“失灵”不仅带来卫生问题,还可能威胁到航天员的健康。美国曾在空间站厕所中发现对抗生素具有高耐药性的细菌菌株,这些细菌有可能进化成致病细菌,导致宇航员患病。因此,更新升级太空厕所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各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不断努力研发新型太空马桶。例如,美国曾斥巨资从别国订购太空马桶,但效果并不理想。后来,美国又研发了新型“通用废物管理系统”太空马桶,采用3D打印的钛合金风扇分离器等技术,提高了尿液回收效率和净化能力。 中国太空厕所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尿不湿”到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厕所的跨越。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安装了大小便收集器,采用半自动废物收集和处理系统。而到了天和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时代,中国空间站配备了先进的抽气马桶,采用钛合金材料、可闭合帘子等设计,为航天员提供了相对独立的私密空间和多重安全保障。 中国空间站的太空厕所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其尿液处理系统能将90%左右的尿液转化为可循环利用的水,这一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太空厕所的关键部件采用高品质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用性和稳定性;系统还做了冗余设计,以确保即使某个部件出现故障,也能保证基本功能正常。 展望未来,随着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相信会有更多更适合太空环境的厕所系统被研发出来。这些新型太空厕所将助力人类更安全、稳定、舒适地执行长期太空任务,为探索宇宙的奥秘提供有力保障。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