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7日,沪深北三家交易所终止审查的IPO企业数量已达324家,较上周统计时增加了26家,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幅高达141.79%。这一数据无疑再次凸显了当前IPO市场的严峻形势。 具体来看,目前各板块在审企业共计381家,较上周减少了26家。而本期(7月1日至7日)并无新增申报企业,今年新增申报企业数量仍停留在32家。其中,北交所是年内新增报会企业申报最多的板块,共有30家企业申报;上交所科创板与深交所主板则各有1家。 在已上市企业方面,年内已有46家企业完成上市,募资合计338.35亿元。上周新增了2家上市企业,目前处于发行阶段的有4家,已同意注册但尚未发行的有39家。 值得注意的是,年内IPO高撤否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五个方面。首先是审核政策的收紧,如提高现场检查覆盖面等;其次是上市门槛的提高,主板、创业板IPO企业的财务指标要求有所提高;三是多因素导致的企业业绩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IPO进程;四是部分企业因引发市场争议或舆情而选择撤单;五是中介机构执业质量问题所致。 从具体数据来看,因撤回材料而终止IPO的公司数量最多,共320家,占比高达99.38%。这一数据无疑揭示了当前IPO市场撤材料现象的普遍性。 在因撤材料而终止IPO的券商中,中信证券以43家位居榜首,中信建投、海通证券、中金公司、民生证券等也位列前茅。撤材料IPO终止的“集中度”较高,前十券商合计有197家项目终止,占比达61.56%。 综合来看,IPO撤否项目的高企有多重因素。除了审核政策收紧和上市门槛提高外,板块定位的变化也是导致撤材料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企业业绩的稳定性以及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也是影响IPO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2024年上半年,监管政策通过提高现场检查覆盖面等方式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质量。这一举措使得部分在审期间分红比例较大、分拆上市项目等撤回申请。同时,上市门槛方面的变化也导致部分在审企业因不再符合新的上市指标或板块定位要求而撤回。 宏观经济、行业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同样不容忽视。处于强周期性或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或自身业务模式存在问题的企业,都可能面临业绩波动甚至实质性阻碍企业IPO的风险。 此外,部分企业因引发市场争议或舆情而选择撤单。例如,可能存在同一资产二次上市、大额分红后募资还贷等情况的企业,在面临市场质疑时选择了撤回申请材料。 最后,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问题也是导致IPO撤否的重要因素之一。监管政策的加强使得各个主体都需要归位尽责,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IPO的成功与否。 当前IPO市场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考验。对于企业和中介机构而言,提高自身质量、规范运作、严格遵守监管政策是应对当前形势的关键。同时,监管层也应继续完善审核制度、加强市场监管、保护投资者权益,共同推动IPO市场的健康发展。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