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发布了一项引人深思的研究,揭示了人工智能(AI)工具如何操纵在线用户的决策过程,从商品购买到政治投票,无一不受到其影响。这一发现凸显出一个新兴市场——“意向数字信号”市场,或称之为“意向经济”的崛起。 “意向经济”,作为“注意力经济”的后继者,正逐渐成为数字经济的新焦点。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信息过载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谁能吸引更多注意力,谁就能占据经济优势。然而,“意向经济”更进一步,它不仅关注如何吸引用户注意力,更侧重于理解、预测并利用用户的意图和动机,提供高度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剑桥大学利弗休姆未来智能中心(LCFI)的研究人员指出,这种新型经济模式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意向经济”中,精通AI技术的科技公司将用户的意向,如酒店住宿计划或对政治候选人的看法,视为可交易的商品,出售给出价最高的人。这不禁让人担忧,如果不加以监管,“意向经济”可能会掀起一场针对用户意向的新淘金热。 AI工具,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LLM),在“意向经济”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能够根据用户的“意向、行为和心理数据”来“预测和引导”用户决策。例如,通过询问用户是否想看某部电影或提出与未来意向相关的建议,LLM能够实时获取用户的注意力,并动态生成匹配用户个人行为痕迹和心理特征的场景。这些AI模型能够低成本地利用用户的各种信息,结合中介竞标,最大限度地提高实现既定目标的可能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未来的AI代理可能向广告商拍卖用户的各种意向,如预订餐厅、航班或酒店的计划。尽管预测和竞标人类行为的行业已经存在,但AI模型将使其变得更加量化、动态和个性化。研究警告称,如果不受监管,AI代理可能会学会如何诱导其对话伙伴,以实现特定目标。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曾言,AI模型将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弄清楚你的意向是什么、你的愿望是什么、你想做什么,并以最佳方式向你呈现信息”。 然而,这种高度个性化的服务并非没有代价。LCFI技术历史学家乔尼·佩恩强调,在成为“意向经济”意外后果的受害者之前,人们应开始考虑这样的市场对人类的愿望可能产生的影响。他指出,除非受到适当的监管,否则“意向经济”可能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包括威胁自由公正的选举和公平的市场竞争。 因此,随着“意向经济”的兴起,社会各界需要更加关注这一新型经济模式带来的潜在风险。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其巨大的商业潜力,更要认真思考其对社会和个人隐私的长远影响。在科技进步的浪潮中,我们应确保科技服务于人类福祉,而非成为操控和剥削用户的工具。为此,社会各界应积极探讨如何制定有效的监管措施来保护公众利益,确保“意向经济”的健康发展。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