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一幅“智联万物、共创未来”的科技图景正徐徐展开。人工智能,这一曾经遥不可及的科技梦想,如今已加速迭代,成为全民触手可及的生活工具。新质生产力在科技的推动下加速形成,催生产业和场景的深度变革,让“未来”不再是时间的远方,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智”涌新机,AI从实验室跃入烟火人间。在论坛年会展区,银河通用研发的机器人正流畅地制作咖啡、配送商品,展示着AI在复杂环境中完成精准抓取的能力。瑞莱智慧则展示了新研发的金融领域AI欺诈防护产品,能够毫秒级拦截深度伪造的“AI换脸”诈骗,为金融安全筑起智能防线。这些场景的背后,是AI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和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AI已突破传统互联网的边界,切入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场景,成为制造业、汽车、机器人等实体经济领域的重要变量,赋能千行百业。新能源汽车加速向AI终端转型,智能驾驶推动车路协同生态成熟;具身智能运动控制、专用芯片等关键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商业化推广有序展开;AI科研范式革新,以智能计算替代传统人力物力的密集实验,大幅度提升验证效率。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黄民烈表示,AI正从工具转变为创新引擎,推动着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应用的发展,并深入参与科学研究,探索未知领域。 “质”胜未来,创新变量激活新质生产力。在本届论坛年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嘉宾发言的“热词”,其发展进展和产业前景也被各种新技术、新场景所具象化。科创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很拼”,如北京星辰未来空间技术研究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研发出算力卫星,并计划在今年内试射。生物制造也在加速跑,微构工场携自主研发的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等创新成果亮相,展示从微生物培养到材料成型的全流程解决方案,预示着绿色产业迭代升级即将从概念走向现实。跨界融合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机遇,论坛年会上的交流碰撞出火花,可能推动行业迈进一大步。同时,人才赋能也让新质生产力发展充满可能,海淀区发布的“中关村AI北纬社区”计划为AI初创企业提供了优质的产业空间和人才配套保障。 全球共“智”,中关村论坛年会成为全球智能化发展的“连接器”。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成果在年会上首发、首秀,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项目参与前沿大赛,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嘉宾借助人工智能同传系统顺畅交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介绍,数字技术和生成科学是全球创新生态系统的两大创新引擎,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增长迅速,中国、美国、韩国走在前沿。科技全球化不仅体现在应用端,更深入技术底层,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也为全球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设施加快建设,已有不少国际科学家在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平台上开展实验,共同探索科技的未知领域。 中关村论坛年会不仅是中国的科技舞台,更是全球智能化发展的宝贵契机。它连接着世界各地的创新者和梦想家,共同应对挑战,共创未来新质生产力。正如国际科技园区与创新区域协会首席执行官艾巴·伦德所说,中关村论坛年会这样的活动对全球的共同未来至关重要。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