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产业总体运行平稳,业务收入稳步提升,利润总额保持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出海步伐加快。数字产业已成为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数字产业集聚态势愈发明显。东部地区作为数字产业的主要聚集地,2024年数字产业收入同比增长6.5%,占全国比重的73.6%。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数字产业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分别增长4.2%、0.8%和2.5%。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山东、四川、福建、安徽和湖北等数字产业收入规模前十大省份,占全国比重达81.5%,对全国数字产业收入增长贡献率高达99.5%。围绕信息通信、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数字领域,我国已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些集群成为推动数字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集群通过企业集聚,实现了资源共享、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升等多重效应。同时,还能整合创新资源,激发创新动力,优化产业生态,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数字产业集群作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企业集群,高度依赖信息网络、互联网平台开展协同制造,通过数字化方式对集群活动进行管理,并以此吸引更多的资本、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以及企业、机构等主体参与集群建设。 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分析指出,我国数字产业集群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东部地区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的集聚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则是光电子、算力等产业集群的集聚地。具体来说,我国已形成了四大典型数字产业集群:一是以北京市海淀区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拥有雄厚的科研基础和强劲的研发创新能力;二是以上海、深圳、京津冀等地为主要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形成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集聚;三是湖北的光电子产业集群,已经集聚了特种光纤、光电芯片、激光材料与器件、新型存储器、显示器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四是贵州、内蒙古等西部地区的算力产业集群,依托绿色能源优势,加快建设数据中心、智算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介绍,我国数字产业集群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的发展态势。京津冀地区依托科研资源密集优势,重点发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长三角地区凭借制造业基础与数字生态,构建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以深圳、广州为核心,在消费电子、智能硬件、数字经济创新等领域形成全球竞争力;成渝地区则依托人口红利与政策支持,快速崛起为西部数字经济高地。这些集群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要素集聚,日益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完整生态,推动我国数字产业不断迈向高端。 然而,当前我国数字产业集群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区域分布不均衡、同质化竞争、集群生态化发展乏力、缺少领头企业等。对此,专家建议各地政府应制定数字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空间布局,引导资源向集群倾斜,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工信部表示,将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提供强有力支撑。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高婴劢认为,应推动地方结合不同产业发展特点和本地实际,系统梳理区域性数字产业图谱,瞄准优势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同时,加强生态圈层建设,培育具有较强的技术竞争力、市场主导力、产业生态控制力的数字产业领航企业,打造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组织、应用和产业生态。 赵刚强调,要促进数字产品消费升级,支持数字企业出海拓展全球市场,打造数字消费国际知名品牌,建设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数字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