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选手与智能机器共同站在马拉松的起跑线上,这不仅是体育竞技的一次革新,更是科技与梦想交织的壮丽篇章。4月13日,在北京亦庄,一场前所未有的“人机半马之约”即将上演,人类与人形机器人将携手共跑21.0975公里,共同书写科技与体育融合的新历史。 筹备进展:科技与热情的碰撞随着春天的脚步渐近,马拉松赛事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而在北京亦庄,这场特殊的半程马拉松赛事,正以其独特的“体育+科技”路线,吸引着全球的目光。据北京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全透露,赛事已吸引3万多名人类选手踊跃报名,而机器人选手的报名同样火爆,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科研院所、机器人俱乐部、高校等创新主体纷纷加入,共同期待这场科技与体育的盛宴。 为确保赛事的安全与顺利进行,主办方在人类与人形机器人之间设置了物理阻隔,并制定了相应的比赛规则和完赛时间。尽管如此,这种划时代的人机共跑形式,无疑释放出强烈的“科技走进现实”的信号,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无限遐想。 机器人选手:备赛之路的挑战与突破在备赛现场,各参赛队正紧锣密鼓地加速迭代机器人的运动能力,争分夺秒地开展技术攻关。一些参赛机器人最高奔跑时速已达到12公里,为了应对路跑对躯体的冲击,有的机器人还增加了缓冲装置,甚至穿上了特制跑鞋。这些细微的改进,无不彰显着科技的力量与创新的智慧。 然而,由于比赛尚属全球首次,没有现成经验、数据可供参考,赛事保障、选手参赛都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主办方专门设置了保障车、机器人补给站等,并在赛前与每支参赛队深度沟通,共同推进技术研发、功能磨合,以帮助各队实现自身成长目标。 科技与马拉松的“跨界”融合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展现了其在体育领域的巨大潜力。而此次人机共跑“半马”,更是人形机器人产业与人、与体育、与马拉松的深度融合。业内人士表示,“半马”运动不仅参赛“门槛”友好,而且侧重对参赛选手体能、意志力的综合考验,最终带给人强烈的成就感。而人形机器人跑“半马”,正是看重这些特质,希望用“半马”验证产业发展成果,推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 人机共跑:意义深远的技术突破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认为,人机共跑“半马”不只是一场简单的体育竞技,更是对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机器人“跑马”可以验证技术成熟度,推动行业标准建立,同时进一步倒逼技术创新。这不仅将推动高扭矩电机、柔性关节、耐磨损材料等上游零部件的升级,还将促进机器人软硬件技术更高精度耦合、厂商与AI算法公司的深度合作。 此外,人机共跑还将打开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全新应用空间。推动产品进一步投身灾害救援、长距离巡检、特种危险作业、智能制造等社会和生产场景,甚至走进家庭参与养老陪护等,成为人类生活助手。随着能力逐步提升,人形机器人也可以成为专业跑者的陪练,直接“反哺”体育事业发展。 机器人“跑马”:挑战与机遇并存尽管人机共跑“半马”充满了无限可能,但多位业内人士也坦言,由数千个零部件构成的人形机器人,要想在稳定状态下长时间奔跑,仍面临不小挑战。真实路况和实验场景的巨大差别,对机器人的关节技术、核心算法开发与适配能力、稳定性、可靠性和续航能力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科技工作者的无限潜能。他们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不断向前发展。而此次赛事,更像是一次产业对话和机器人“大练兵”,为未来的“人机共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机共荣: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从人的角度看,通过与机器共跑和现场观赛,人们将收获感官上的体验和知识层面的拓展。这些收获并不空洞抽象,而是科技与社会的“良性碰撞”,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人机边界”,巩固科技为惠及人类而生的初衷和底层逻辑,推动从“人机共生”向“人机共荣”发展。 可以说,人形机器人“跑马”的本质,是人类的想象力和梦想在奔跑。这是比赛的最大看点。无论结果如何,当人形机器人冲过终点,除了速度、名次,它所留下的足迹比奖牌更加珍贵。21公里的赛道终会跑完,但人机协同的探索不会停歇。在这场科技与梦想的马拉松中,人类与人形机器人将携手共进,共同书写更加辉煌的未来篇章。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