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启动两项“232调查”,贸易战阴云再添变数 美国商务部于近日正式披露,已依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分别对“半导体和半导体制造设备”及“药品和药品成分(含成品药)”启动国家安全影响调查。此举被广泛解读为美国对处方药及半导体产品加征关税的前奏,或进一步加剧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值得注意的是,两项调查均于4月1日启动,而特朗普政府此前一天曾宣布对全球进口商品加征“对等关税”(药品暂获豁免),其政策连贯性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232调查”机制:以国家安全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根据美国法律框架,232条款授权商务部对特定进口产品是否威胁国家安全进行立案调查,并允许总统基于调查结果限制相关产品进口。尽管法律规定调查周期为270天,但特朗普政府多次绕过常规流程快速推进政策。此次调查覆盖范围空前: - 药品领域:涵盖所有进口药品(包括仿制药与原研药)及其关键成分,重点审查美国药品供应链对外国供应商的依赖程度、进口集中度风险,以及本土生产替代的可行性。特朗普曾直言,对处方药加征关税旨在迫使跨国药企在美国设厂,以缓解国内药价高企问题。
- 半导体领域:调查范围扩展至传统芯片、先进制程芯片、制造设备及含半导体部件的电子产品。尽管美国海关此前豁免部分电子产品关税,但特朗普随后澄清“豁免”仅为分类调整,相关商品仍可能被纳入半导体关税清单。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更暗示,智能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或在未来1-2个月内被加征关税。
行业冲击预警:供应链紊乱与成本攀升风险加剧 药品行业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关税将直接推高进口药价,加剧患者用药负担;另一方面,仿制药企业可能因成本激增退出市场,导致基础药物短缺问题恶化。行业专家警告,美国占全球药品市场40%以上份额,其单边政策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重组,迫使药企重新评估生产布局。 半导体产业则陷入“技术脱钩”与“成本挤压”双重困境。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试图通过关税迫使台积电、三星等企业赴美建厂,但此举可能破坏全球协作分工体系。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指出,关税将导致芯片价格飙升,延缓5G、AI等技术创新进程,并反噬美国本土科技企业。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海关近期对半导体相关商品的分类调整,已引发企业对政策不确定性的强烈担忧。 历史脉络与战略意图:贸易工具化背后的产业博弈 此次调查并非孤立事件。特朗普政府此前已对钢铁、铝、汽车等产品发起232调查,并通过关税手段重塑全球产业链。今年3月,美国更将铜和木材行业纳入调查范围,显示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呈扩大化趋势。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此举旨在实现三重目标: - 强制技术转移:通过关税施压,迫使半导体、制药等高端制造业向美国本土回流;
- 缓解贸易逆差:针对药品等高价值商品加税,直接增加财政收入;
- 遏制竞争对手:通过扰乱全球供应链,削弱中国、欧洲等经济体在先进制造领域的竞争力。
全球应对与未来展望:多边协作与产业链韧性成关键 面对美国单边主义行径,各国正加速构建多元化供应链体系。欧盟已启动“芯片法案”以强化本土半导体产能,中国则通过政策扶持推动国产芯片突破,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WTO等国际组织警告,232调查的滥用将破坏全球贸易秩序,呼吁美国遵守多边规则。 短期来看,药品与半导体关税若落地,将直接冲击全球产业链稳定,推高通胀压力;长期而言,技术主权竞争将加速产业区域化重构,迫使企业重新评估全球化布局策略。对于依赖跨国协作的半导体、制药等行业而言,如何在政策不确定性中构建弹性供应链,将成为生存发展的关键。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