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具身智能、空间智能以及人形机器人正站在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兼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熊蓉在接受财联社等媒体采访时指出:“具身智能、空间智能以及人形机器人目前都处于起步阶段,相当于从原来的实验室研究进入了产业阶段,但距离落地应用还需要经历技术快速发展的高峰期,毕竟产业的力量远大于高校的研究力量。落地涉及诸多因素,无论是人形机器人还是具身智能,都需要打造一个生态系统,也需要资本的耐心投入。” 全球首场赛事引关注,产业发展前景可期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让今年以来话题度颇高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再次成为市场焦点。财联社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全球45%的人形机器人产自中国,国内多家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已纷纷开启量产计划,产业发展前景一片广阔。然而,系统架构的非一致性、解决方案的泛化能力不足、场景适配的复杂性等挑战,正制约着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行业大规模商业化的进程。为此,产业链多个环节积极行动,寻求突破。 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力,加速商业化进程目前,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芯片、传感器、灵巧手、关节模块等)、机器人本体、终端(汽车、3C电子等)在内的产业链各环节已汇聚了众多企业,共同推动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发展。 在芯片环节,财联社记者从英特尔方面获悉,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当下普遍采用大小脑双系统的主流算力方案,即负责AI计算的“大脑”和控制运动的“小脑”(注:以X86为主,包括英特尔12、13代酷睿及凌动N97、N305)分属不同主板。但从长远来看,大小脑融合将是发展趋势。英特尔的具身智能大小脑融合方案涵盖了异构计算平台(包括酷睿Ultra处理器、锐炫显卡等)、英特尔具身智能软件开发套件以及与工控主板供应商信步科技打造的具身智能硬件开发平台。信步具身智能开发平台HB03将CPU(运动控制)与GPU/NPU(感知计算)集成于一块主板,搭载英特尔酷睿Ultra 200系列处理器和英特尔锐炫B570显卡,峰值算力达96TOPS。 CPU适合运行复杂的运动控制、运动规划、传感器数据处理、SLAM导航避障运算等任务,而GPU、NPU则分别适合运行大型和小型AI模型的推理。熊蓉表示:“我们发现,在训练阶段,系统对GPU的性能有一定要求;但在实际的探索和推理过程中,对CPU的性能要求更为关键。因此,目前我们采用的是CPU + GPU的方案。”不过,双系统方案存在硬件成本较高、功耗与尺寸优化空间有限、网络通信不可控延迟等挑战,限制了机器人的算力提升。 英特尔技术专家向财联社记者透露:“单系统会使软件研发、测试、优化与部署的整个开发成本显著降低。如果是双系统,要为两个不同CPU架构去维护两套不同的代码,控制代码有可能是跑在ARM的CPU上面,也有可能跑在X86的CPU上面,AI算法又是跑在GPU或其他模块上,整个软件的架构和代码的维护是不一样的。”信步科技副总经理叶志辉也指出:“算力需求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如果仅用于行走,目前的算力可能够了,但如果应用于工业场景或复杂的开放环境,那可能远远不够,我们还在针对算力问题进行研发,关键是做好匹配。” 在本体环节,多家厂商动作频频。财联社记者近日从智平方获悉,该公司发布了新一代通用智能机器人AlphaBot 2,并正式启动自有产线建设,同时宣布阶段性商业化目标:2028年实现万台场景应用,2033年拓展至百万台规模,覆盖工业、物流、家庭服务等场景。早在今年1月,马斯克就扬言特斯拉年内将生产数千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另据集邦咨询数据,中国市场已有11家主流本体厂商在去年开启量产计划,其中宇树科技、优必选、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众擎机器人、乐聚机器人等6家厂商对今年量产规划超过千台。 英特尔中国客户端事业部技术支持总监王景佳表示:“整个行业量产部署的节奏在明显加快,所以我们资源的投入也在加强。无论是传统工业机器人向智能化转型,还是与新兴机器人企业合作,我们都在共同探讨大小脑融合方案。我们正在与头部机器人公司进行合作开发,预计最早在下半年会有更多成果展示。” 市场规模增长可期,但大规模落地挑战重重受益于政策推动、供应链完善、市场需求蓬勃,全球45%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来自中国。集邦咨询预计,今年中国市场人形机器人本体产值将超过45亿元,头部本体厂商的量产计划将拉动中国市场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供应链生态布局与完整性。 从A股产业链布局来看,截至目前沪市科创板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动力电池等领域分别有225家、128家、51家和19家上市公司,有望合力为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机器人本体、减速器等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硬件支撑,以及控制系统、算法模型等软件协助;深市则共有具身智能产业链上市公司102家,总市值5.5万亿元,已形成“核心零部件 - 本体制造及系统集成 - 场景开发应用”全产业链布局。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本月发布的《2025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预计,2031年人形机器人进入快速起量期,203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接近14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具身智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然而,大规模落地并非一蹴而就。叶志辉坦言:“单纯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今年出货量可能不会很大。”他认为,随着资本和技术不断投入到人形机器人等相关产品中,将会涌现出更多应用,类似于早期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在疫情后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英特尔方面称:“据我们对客户的访谈,去年售出的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于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接待表演等场景。真正进入具体场景解决实际问题,各方仍在探索中。” 熊蓉提出,人形机器人通常被认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但实际上也是具身智能的最大需求者和最大挑战。“虽然现在的机器人已经能跑能跳,但是能够实际作业的仍然很少。”她指出产业发展面临多处挑战,如人形机器人运动学习偏复现/遥控,尚需提升作业臂(有精度和负载)下的上肢大幅运动、负载作业、智能移动作业,并满足作业精度要求;交互行为学习训练数据匮乏,合成数据和仿真训练面临Sim2Real问题,遥操作采集涉及设备、人员、标注等,成本高且异构迁移难等等。 王景佳表示:“大规模落地主要取决于功能是否足够完善、成本是否能够得到市场广泛接受两方面。”此外,在人形机器人的标准制定方面,熊蓉介绍:“现在发起团体标准的机构有很多,国家标准方面也有多个提案,主要集中在技术要求方面,更多偏向于软件层面,已经有几个项目立项,但我认为尚未触及大家真正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当前阶段,制定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标准可能更为重要。安全标准将直接涉及到各个部件,并对安全性提出各种要求。” 叶志辉以信步科技的HB03举例说明:“因为目前尚无适用的标准,其连接器都是非标准的。我们这个行业有特殊要求,例如USB接口就无法使用,但目前许多客户仍然不得不使用USB或Type - C接口,但这只是一种过渡状态。”在他看来,具身智能本身是一种较新的形态,不像工业控制那样拥有数十年成熟的应用场景,因此其形态尚未统一。 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产业虽已迈出产业化的关键一步,但在大规模落地的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产业链各环节需继续协同合作,突破技术瓶颈,完善标准体系,降低成本,以实现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和商业化成功。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