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备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今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在政策的鼓励与推动下,多地纷纷出台规划,部署一系列重大项目,以加快完善商业航天的产业布局。 完善布局,多地发力商业航天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统计,从2015年至2020年,我国商业航天产值实现了从3764.2亿元到万亿元的突破,年均增长率高达22%。预计至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超过2.3万亿元。这一庞大的市场潜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身其中。 在海南文昌,文昌国际航天城的建设如火如荼。长征八号系列火箭试验队正在发射区装配厂房紧张地进行测试任务,而高新区内的卫星研发中心、航天科创中心等也在加快建设步伐,与商业航天发射相配套的重大项目陆续投入使用。海南省文昌市市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刘冲表示,今年上半年,航天城实现营收107.8亿元、税收3.6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8.5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9%、5.5%、39.9%。 陕西省也不甘落后,今年初规划部署了航天产业等34条省级工业重点产业链,并发布了《陕西省培育千亿级时空信息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按照发展目标,陕西省将建设一批创新平台,构建智能化时空数据生产、汇聚、供给和应用全链条服务体系,旨在突破时空关键技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生态、壮大产业规模,并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 北京同样在加快布局商业航天产业。目前,北京商业航天产业链条已经涵盖火箭、卫星、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正逐步迈上发展快车道。未来,北京将用5年时间使商业航天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能级明显提升;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 创新突破,商业航天企业崭露头角在商业航天的创新突破方面,西安航天基地辖区内的企业表现抢眼。航天宏图“女娲星座”项目填补了国内InSAR卫星应用市场空白;西安寰宇卫星测控与数据应用有限公司参与了多次重大发射测控任务,其在管卫星数量已超过200颗。这些卫星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一个千亿元级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 北京的商业火箭公司同样在刷新发射纪录。今年8月底,北京亦庄企业星河动力航天成功实施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三)发射任务,将6颗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 文昌国际航天城也积极与国家航天局和航天院所合作,参加实践十九号卫星发射任务,成功将海南省选送的50公斤空间育种载荷送入太空。 优化服务,助力商业航天腾飞为了支持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优化服务举措。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持续部署产业链、创新链,服务好航天重点项目,带动航天产业聚集,积极构建航天特色产业集群。同时,鼓励“链主”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对拥有研发能力的配套企业重点支持,提高本地企业参与航天产业链的配套能力,并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帮助企业提升资质能力。 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也通过打造一体化服务平台、深化工程审批制度改革、设立全流程帮代办服务模式等措施,全链条压减办事环节,实现一网通办、一次办好,经营主体活力持续激发。此外,推动百亿元级产业基金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也为产业未来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亦庄则正式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商业航天产业高地的若干措施》,旨在加快打造中国商业航天聚集发展主阵地。为帮助企业“逐梦星辰”,亦庄成立专班服务商业航天企业,并启动商业航天“参天计划”,打造空天街区和北京火箭大街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等。 综上所述,商业航天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正在各地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企业的不断创新下,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未来,随着产业布局的不断完善和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有望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
说点什么...